喜欢葡萄树的陆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读史又读出什么味道呢?——信仰的珍贵。
没有对于人的尊严的信仰,豫让不会去刺杀赵襄子。他行刺的动机其实超越了“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层面,他义愤所指是赵襄子以智伯之首为溺器的行为本身,他要捍卫的是人的尊严。
没有对于文化的信仰,弘福寺僧怀仁不会花费二十四年时间集成一部《圣教序》。1904个字,字字找到右军真迹,很多还不止一种。找到后的双钩填墨、谋篇布局,又有难以想象的精微复杂。
没有对于“义”的信仰,顾贞观不会为好友吴兆骞求告纳兰性德,纳兰亦不会在读到顾贞观《金缕曲》之后,慨然应允“五年为期,营救兆骞入关”,并最终兑现承诺。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我说读诗读出“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似乎特指经由诗人高妙的构思或者手法而产生的力量,其实还是肤浅了。单纯的技术是召唤不出这样的力量的。诗歌这种“支点力量”,根本上还是来自于信仰。既然如此,我七年读诗,亦是读史;三年读史,亦是读诗。
4
这十年,书没有读万卷,路也没有行万里。好在每年总有一个时段,我会独自开车,抵达一些地点。深深浅浅的屐痕,变成长长短短的文字。
那年在苏州灵岩山,温暖的暮色里,我独自瞻礼印光大师纪念堂。舍利塔前供奉的大师照片,正是22年前我在他故居看到的那张。那一刻,关中平原东部的合阳赤东小村,通纪念堂的绛红围墙黛色屋宇叠印在一起。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从高临黄河却苦旱缺水的合阳出发,五十三参,烟水百城,落脚在美丽多水的姑苏并终老于此,成为广受信众敬仰的一代高僧。这六十年岁月,大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实在引人悬想而又莫测高深。我却只写下《从赤东到灵岩》这简短小文,如一张草草的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