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一章说明善于学道、悟道、体道的圣人能够顺应道的规律去做事,不做无用功,不用出门跑远路就能够认知天下、推知天道。实际上介绍了圣人认识世界、把握天道的方法。
老子以不出门远行、不隔着窗户远望为例,回答怎样才能够知天下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弥,更加。知,认识、了解。意思是走得越远,对各种事物全是走马观花,没有自我反省的功夫,反而知道的东西越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圣人修德悟道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自我反省的功夫,虽然不外出、不事事亲力亲为,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透过表面现象,推知事物内在的奥妙。到了这种程度,尽管不刻意作为也能够成就一切。
老子善于从人们最熟悉的身边小事入手说明大道理。这一章就是从不出门游历、不透过窗户观察天空来说明怎么样才能够知道天下事,以至于推知把握天道的,其实谈的是老子意义上的认识论。
对于老子在这一章表达的观点,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说老子否定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有说老子割裂知行合一的,也有说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理性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更有说老子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先验论的。把这些帽子扣到老子头上,一顶比一顶大,怪吓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评价,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只就这一章而论这一章,没有联系相关章的内容和老子的一贯思想作一个全面的解读。大家都知道,《道德经》是一个自洽的系统,老子所提出的观点,在相关章节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比如:第十六章就直接与这一章相照应,明确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在虚静的状态下观察万物,当然不可能出门远游、隔窗观望,不仅不出门,连同内心深处的各种杂念也要清除干净,以便排除干扰,集中精力观复。在老子看来,只有致虚守静,并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观察万事万物,达到知常也就是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与道融为一体的程度,才能够没身不殆,也就是终生都没有任何危险。这实际上是对这一章不出户不窥牗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主张的进一步说明与引申,回答了如何在不出户不窥牗条件下知天下见天道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稍加用心,就能够做到。
再如,第十章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开始的六个问句,提出的无离如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要求;第十二章摒除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要求去除外界诱惑,潜心体道悟德,内敛自省,也与这一章不出户不窥牗的精神相一致。
又如,第二十章的我独泊兮我独若遗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六个独字,道出了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既然入不了滚滚红尘,不出户不窥牗就是不错的选择,符合独的要求,便于在虚静状态下知天下见天道,与这一章又照应上了。所以,把这一章放在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去考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相关章节实际上已经解释和充实了老子认识论的观点,这一章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谈如何知天下见天道,与知行合一并不矛盾,也没有否定实践出真知,更不是先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