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次,忽略了老子言说的对象是不出户不窥牗而知天下见天道行为的发出者。发出者是谁不是普通的士子百姓,而是圣人。圣人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专指能够学道、悟道、体道,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道的人。圣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独到的人生体悟和丰富的社会治理管理经验;圣人谦下贵柔,为而不争,以百姓心为心,深得百姓拥戴。在这样的基础上,完全可以不出户不窥牗而知天下见天道。
再次,忽视了间接知识所起的作用。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固然重要,但人生苦短,人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只有经过不断学习间接知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当然,对今人是间接知识,对前人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直接知识,说到底,仍然是实践出真知。
最后,对人类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哲学概念,但他用观复强调了感性认识的重要,并在第十六章作了系统阐释。而这一章正是在观复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理性认识的重要,主张要远离世俗红尘,独居一室,不出户不窥牗,在心绪宁静、涤除玄鉴的状况下,经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判断推理后,把观复得来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经过理性认识阶段的逻辑推理过程,完全可以知天下见天道。老子最让人钦佩的是,在春秋末年,凭着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就完成了这一认识过程。东方大圣哲老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一出场,就来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独特的亮相。而后来者们,又接过老子认识论的旗帜,以自己的发明创造、治国理世成就,证明着老子论断的精准独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章老子着重阐述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强于行。提出这一见解,与老子所一贯强调的道的功用是分不开的。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原,掌握了道就可以洞察一切。只要内心纯净、质朴敦厚,潜心进行自身修养并且认真体悟,就能够以内心的明道,进而准确地观照外物。过分强调出远门,走远路,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良莠不齐,是非混淆,消极影响加大,便会机心加重,使得心灵污染,视听混淆,分不清真伪,最终远离大道。
在老子看来,圣人与世俗之人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观和认识路径。世俗之人强调亲见亲行、亲力亲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事实、为真理。由于他们无法从繁杂纷乱的事物和信息中分辨现象与本质,不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因此,走的路越多,看到和听到的事儿越多,所获得的真知反而越少;走的路越远,离真理也反而越远。圣人的认识观,则是注重分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并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掌握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样不但能获得对事物、对社会的真知灼见,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事。
历史与现实中的确有不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的典型案例。深得老子道家真传,被人们奉为智慧之神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诸葛亮,在未显达时,就潜居抱道,隐居隆中,躬耕田园。刘备三顾茅庐,便有了厚积薄发的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刘备委以重任。君臣相遇,上下联手,一步步由弱到强,直到在西南建立起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蜀国,从而演绎出惊天动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综上所述,老子在这一章的论述,并非只强调理性思维而忽视甚至否定感性经验,否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而是提倡追求一种建立在知识积累、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通过学道、悟道、体道途径而达到的抱朴守静被褐怀玉的人生境界。老子强调知,并未放弃行,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达到圣人层次的知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