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老子看来,静是一种力量,没有静,就没有动,就没有事物的生生灭灭。经过静,事物的动才有力量。静更是一种智慧,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被某事困扰了,此刻如能入静守静,智慧的灵光就会闪现,克服困难的办法便会随之而来。因此,从总体上认识并把握动与静的辩证法,应当以静制动,动才有意义,不是不要动,也不是只要静,而是认识到动静之间,静是主导方面,不能忽视甚至丢掉了这个主导方面。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动与静,也是人生论中一个重要问题。最初提起这个问题者,是道家。儒家与墨家的思想,虽然倾向于动,但都没有关于动的理论,也没有反对静的话。道家不赞成儒、墨的动,而主张虚静或清静,后来影响甚大,儒家亦受其影响。……最先讲静者,是老子。……老子主张柔弱无为,自然要反对动,而以静为生活之准则了。可见,清静自守,不仅是保身的需要,也是进德修业的基本途径。正如深得老子之道的政治家诸葛亮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进入并保持清静状态,一要神静。神指心神,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指的就是心神宁静,犹如江天一色,舒远辽阔,毫无纤尘,更无阻隔。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神清气爽,经得起诱惑,抑制住欲望,守得住定力,进入少私寡欲、抱朴守静的胜境。二要言静。言,指语言,周太庙《金人铭》开篇就告诫天下人: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老子则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主张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由慎言,到不言,足见言静的重要。沉默是金,说得体的话,说合时宜的话,说入脑入心的话,绝不说大话、套话、废话、脏话、假话。三要身静。身指行为方式。老子主张后身贵身爱身,其实说的都是身静。不可鲁莽,不可冲动,更不可急于求成,要以恰当的行为举止,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得恰如其分。有了三静修养,就能固守清静,从而淡泊从容地为人处世,进入以静识物,以静观心的境界。
与这一章的清静为天下正相照应,老子在第三十七章提出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的论断,直接对具有治理国家和社会职责的君主侯王提出了告诫,这一告诫,也被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所接受并躬身践行。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谈到,她的爸爸周恩寿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回江苏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就是伯伯在时,伯伯不准。周恩寿曾不止一次地向周恩来提出想回老家看看的要求。有一回,周恩寿被周恩来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盛开的海棠花,周恩寿趁着周恩来兴致很高的机会委婉地说:哥哥,听尔辉来信说,驸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旧了,尤其是你住过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县委已经说了,要帮着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搬出来。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么修周恩来随即明确回答说:不用了。淮安县委来人,我已经给他们讲过了。院子里的住户不许搬迁,我们的房子,尤其是我住过的房子,要塌就让它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允许搞什么纪念馆组织群众参观。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我活着,就不许搞。周恩寿说:你是总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个,难道也不能回家去看看吗
周恩来没有退让:就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县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吗明摆着要给地方同志增加负担、添麻烦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
韩素英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中认为:周恩来没有回淮安,因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地方官员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难于避免的。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
周恩来的高风亮节,正是对清静为天下正的绝好诠释!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以朴素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的属性与优势,告诉人们如何由表及里地判断与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加强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颇有教益。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中掌握动与静的辩证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能够收到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