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是八十一章《道德经》中最短的一章,仅有二十一个字。大家可不要因为它篇幅小就认为它不重要。其实,它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章,三句话,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者说世界哲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命题。咱们暂且不说老子借这三个命题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先欣赏一下这三个命题深刻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一句:反者道之动。这一句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反反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五千言《道德经》里,反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循环往复。在老子看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被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所制约。宇宙由奇点大爆炸产生,经历若干亿年膨胀发展,到出现坍缩,再回到奇点,开始下一轮大爆炸和循环运行;人们司空见惯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等等,所表现出的都是反。这种有秩序的神奇的反,被老子描述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在不少章节中,又用复来代替反,表述相同的意思,如第十四章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十六章的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二十八章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二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相反相成。表面上看似相反对立的事物,在本质上却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相互促成。这种转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们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促成积极的转化,防止消极的转化。老子在第五十八章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由此而生成的化腐为奇、化腐朽为神奇的成语,说的就是这种相反相成的转化。
三是返本归初,物极必反。由于循环往复和相反相成的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所以宇宙的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运行达到顶点时,就会朝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老子在第十六章明确指出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三十章谈到的物壮则老;第三十六章阐释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二句:弱者道之用。这一句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弱弱的本义是柔弱,在老子手里,赋予弱深刻的哲学意义,甚至把弱与道联系起来,认为大道发挥功用的基本方式就是柔弱。也正因为这样,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明确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命题后,以柔不争作为弱的同义词,以水作为弱的喻体,在相关章节里作了系统的分析说明。第八章围绕上善若水展开论述,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论断,其实是对弱者道之用的形象解读。第四十三章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五十二章的守柔曰强;第六十六章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八章的是谓不争之德;第七十三章的不争而善胜;第七十六章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八十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都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我们如果把第八章和第七十八章对读,更能发现,这两章其实就是对弱者道之用命题的展开分析,回答了为啥说弱者道之用、为啥提出这个命题。从中也不难看出,《道德经》其实是一个自洽的系统,老子提出的观点和命题,在相关章节中都给予了相应的解释与回答。老子敏锐地观察到,凡是大道发挥作用的地方,都是以柔弱的形态出现的,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江海,可以汇聚百川之水。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弱的哲学意义了。所谓柔弱,就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作,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表面上看起来柔弱没有显赫的力量,实际上它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水滴石穿,海纳百川,柔弱胜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