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这一章,是整篇《道德经》章节中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一章。在本章,老子进一步表述道的特质,并为道作出了一个新的命名一。理解这一章,关键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一在后面的第四十二章中,老子将为我们讲述道化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显然,一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而我们回过头联系前几章中老子提到的载营魄抱一故混而为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等等,由此可见,一是各种不同力量相互交融而成的均衡统一,是阴阳平衡的状态,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可以说是对道的最高礼赞,其强调与崇拜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定义,比如谷神、玄牝、橐龠、惚恍等其他众多名号,一最关键的特性在于不二性,它体现的是根本和永恒。所以,本章开篇老子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一的功用: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段话老子用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六个例子说明了保持平衡中和状态和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重点强调天的清静、地的安宁、神的灵妙、谷的充盈、万物的生长、国家的安定,无一不是一的作用,一代表的就是道,它是构成一切天地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万物存在的基础生命的源泉,而事物之所以存在和运行,恰恰是因为它们合于道。
老子向来善于对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注重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探讨,而他倾向于探求事物的反面,为的就是更加确信事物的正面,所以老子便将问题的对立面用极其生动准确的文字去表达: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是对开篇正面论述的反证,清对裂,宁对废,灵对歇,盈对竭,生对灭,正对蹶,这六个对比立刻使我们有了想象的空间,这种想象是如此清晰明确,仿佛让我们看到如果天地万物没有得一,不尊道不合道的话,天将崩裂,地将震溃,神将失灵,谷将枯竭,万物将灭绝,侯王也将失去他的尊贵,一切的一切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是合道则生,若背道而驰,只会自取灭亡。
这一正一反的论述,简单却不失力度地说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这些自身秩序的和谐,相互之间的和谐都是道在其中起作用,这恰恰是道存在的必然性。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正是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融会激荡相生相成中、在道的调配整合下而生生不息。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统一,所以从整体概念上来看,一就是道,从内部构成上来看,一是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统一。所以一注重的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差异性与多元性基础上的和而不同的境界,是更高意义上的对立统一,并非人为地整齐划一。这恰恰也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道法自然理论,衍生出来的矛盾对立统一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维。
老子用一来提领世界,强调万事万物之间阴阳平衡的道理,一旦阴阳失衡,一系列问题都会随之出现。因此,老子引出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主张,是说君与民也是一对矛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侯王如果心态失衡,把自己定位过高,就会自命不凡,脱离群众,最终会失去根基,导致天下大乱。只有放低身段,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与百姓打成一片,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与拥戴。天下虽有贵与贱、高和下的秩序,但地位的高低、尊贵与卑贱,却是相反的两极。说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南北朝时,书圣王羲之的第四世孙王僧虔,书艺精湛,被人称为天下第一。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书法爱好者,大臣奉承他的书法也是天下第一。齐高帝听闻王僧虔的大名后,颇感不服,于是召见他想一决高下。王僧虔巧妙地回答: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齐高帝听后脸色立刻变得很难看,在场大臣也为王僧虔暗暗捏了一把汗,接着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解释道:高贵的皇帝怎么可以和低贱的臣民放在一起比较呢我的书法是所有臣子中的第一,而陛下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王僧虔的回答既承认了自己,也肯定了皇帝,他用皇帝尊贵的身份与自己卑贱的身份作为区分,巧妙应对,堪称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