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2/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莫之应,莫应之,没有谁响应。攘,撩起、挽起。扔,用强力拽牵,比喻强迫人服从。意思是标榜上礼的人刻意作为无人响应,就挽起衣袖,伸出双手拉人,强迫人们服从。
在第一层,老子把德分成上德、下德。上德是第二十一章所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孔德、大德,是道降落到人世间的表现。对道体悟得越深,德行就越厚,就能够厚德载物。下德与仁、义、礼一样,都是失道后的产物。因为德是道在人世间的表现,老子告诫的对象主要是侯王,而道又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属性,为了让肩负治理国家和社会职责的侯王明白这个道理,老子自然就把上德、下德、仁、义、礼与无为而无不为联系起来分析,于是就有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说明。
第二层:从故失道而后德至而愚之始。故失道而后德:意思是丧失了大道然后才有所谓的德,这里的德指的是上文提出的与上德相对的下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仁、义、礼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人为产物,而且每况愈下,一个不如一个。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忠信,真诚、信用。薄,浅薄、衰减。乱之首,祸乱的根源、祸乱的魁首。意思是礼这个东西的出现,标志着忠信的衰减和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指预设的种种礼仪规范。华,浮华、虚华。愚,愚钝。意思是预设的种种礼仪规范,都是道的虚华表现,而不是道的实质,这样子做才真正是愚昧的开始。
在第二层,老子看到在人世间由上德到下德再到仁、义、礼逐层退化,越往下,人们的造作虚华越多,离道越远。而伴随着这种失道后的逐层下降,侯王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也渐渐地由无为而治变成以逐渐背离道的虚伪的仁、义、礼治理国家和社会,充斥其中的自然是造作妄为甚至胡作非为。因为,这不是以道治国,不是把握住了道无为而无不为基本属性的治国理政,而是背离抛弃了大道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礼的造作妄为。所以,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则更进一步发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那些偷窃衣钩小物件的人遭到刑杀;而盗窃国家的人反倒成为诸侯,诸侯的门里就有仁义了。这岂不是盗窃仁义圣智了吗让这样的借仁、义、礼之名而行盗窃国家之实的伪君子治理国家和社会,天下大乱、征战不已、民不聊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老子才无比沉重地感叹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第三层: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至结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大丈夫,指真正得道的人。处其厚,立身敦厚。不居其薄,不居于轻薄。意思是真正得道的人持守道而摒弃虚浮的礼,立足于厚重,远离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