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接下来,老子从道的特性和功用方面,对持守大道带来天下往安平泰这一效果进行了诠释。首先,老子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乐与饵,过客止:当人们走到半道,听到动听的音乐、见到美味佳肴的时候,很难抵挡住诱惑,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此处的音乐和美食,显然都含有负面的意思,如《道德经》第十二章中的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这里,老子没有用五味而用一个饵字,恰恰就是以诱饵为喻,借指欲望引人。对应前文,在持守大道的路上,如果世人一味贪执欲念,经不起诱惑,那么就会止步不前,与道无缘。反过来说,一切追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味觉刺激的方式,都脱离了真正的大道,但凡被欲望裹挟着的东西必不能长久,只有自然朴质的大道才最平常也最恒久。这就是老子要讲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是如此的平淡无奇,它没有神圣的外衣,没有诱人的许诺,它普通得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庄子》外篇《知北游》中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从来不与万物划清界限,它与物质同在,与时空同驻,虽然无形无状,但却无所不在。
与乐与饵这种有形具体的感知相比,道是寡淡无味的,它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这正是道无的方面的表现,而用之不足既既是老子理性的判断,又表现出道无限之有的特点。老子间接通过有和无的对比,告诉我们道与音乐美食不同,它既没有味道,也没有形状,更没有声音,引不起一般人的兴趣。可是,道的作用非常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我们生存离不开的空气、阳光、水一样,它们的最佳状态就是它们的无味无色状态,净气无味,明光无色,真水无香,大道的特性恰如这最佳的状态,它悄然无形,却能恩泽万物;它默不作声,却能引领万物,使得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看似平淡虚无,往往最隽永,这就是道的功用,用之不足既。大道的无声运行孕育了春夏秋冬,孕育了山川河海,孕育了沉浮俯仰,孕育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可谓承揽了一切。因此,它大象无形,所以才视之不足见;它大音希声,所以才听之不足闻;它无之以为用,所以才用之不足既。
老子的大道至理,对于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常说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有时候平淡的日子久了,总希望热闹一下,让生活有点激情和色彩,其实,这点激情和色彩往往都是一种过客止的短暂行为,激情过后总要归于平静,还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最平实也最长久,有道是人间至味是清欢,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平淡和平常。同样,在人生修养上,也要持守淡的滋味,能够甘于淡泊,才是为道为德的真功夫。
总之,本章老子旨在说明,道像大象无形的风一样,弥漫在天地之间,虽然不如音乐和美食那样足见足闻,但正是这种平淡无奇的道,它的终极关怀始终与人们的生存相互贯通融会,人们从中体悟多少,就可以受用多少;践行多少,就可以获益多少。这也揭示出持守大道需一以贯之才是根本,切不可半途而废、舍本逐末,不可被眼前一时的名利、钱财和地位所诱惑、所止步,唯有常保一颗平常之心,方能领悟恬淡生活的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