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道德经》中,老子往往采用极为抽象或模糊的语言来表述他对道的特性及功用阐释,这一章仍然有这样的特点。在描写大道的特性和功用上,老子用大象一词来定义道,用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来表述道的特性,用用之不足既来强调道无穷无尽的功用。下面,就这一章,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是践行大道会带来什么效果。老子在开篇提到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是什么很显然,大象一词不是指动物园里的大象,而是道的化身,即大道之象。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以象来形容道的状态,比如无物之象(第十四章)、其中有象(第二十一章),包括后面第四十一章中的大象无形等等。可见,大象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形象的,当然这种形象自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状态。简单地说,道的形象是没有具体形象,是无法描述的,是无象之象,所以执大象就是尊道而行,唯道是从。遵循并持守大道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这就是老子紧接着所说的往而不害,安平泰,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都来归附而不互相伤害,没有遗患,就会安乐太平。道的本质特征是利而不害,天下之所以往的主要依据就在这不害二字上。而所谓的不害,就是顺应自然,和而不同,共生共荣,遵循这个原则,万事万物才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由此可见,道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自然,从道法自然这一原则出发,老子之所以倡导君王要清静无为,就是对当时君王过于有为而导致人民不堪其扰的现实给予的一种反抗与抨击。对于掌管国家权力的君王来说,他有着一呼百应的地位,但如果他视人民生命如草芥,不尊重人民意愿,随意驱使并折腾百姓,相信没有人愿意生活在高压无序的混乱社会,这样的君王必然要遭到饱受战乱之苦、动荡之厄的百姓的反抗。
倘若君王践行道的原则,遵循衣养万物的大道,倾听百姓的心声,清静无为,百姓非但不受其害反而尽享其利,生命、财产、安全、自由都有保障,这样自然有序的社会,谁不向往而归之呢这便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因此,君王处于领导之位,不可忘乎所以,不可随意发号施令,更不能强暴民意,一意孤行。要保持谦和不争,尤其是在天下往的时刻,更要对民意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因为真正的天下往是君王坚守规矩,以德服人,是民众人心的归附,绝非权力与地位所带来的虚假顺从。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周朝早期历史中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古公迁岐》。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周族的首领,在豳地发展农业。他生性宽厚善良,使百姓享有幸福的生活,得到了族人和当地百姓的一致拥护。当时在附近散居的戎狄部落经常侵犯周族的领地,周族人非常愤怒,他们都想同戎狄人厮杀一场。但是古公对请战的人说:百姓拥立国君,是为了能安居乐业,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我治理还是由戎狄治理,并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戎狄前来攻打,如果百姓为了接受我的治理而与戎狄开战,那肯定会死伤无数,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就带领家人和部分部属离开豳地,最后在岐山下(在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豳地的人民因为感念古公亶父的恩德,都携老扶幼跟随着他来到岐山。附近邦国闻听古公亶父是这样一位仁慈的明主后,也纷纷前来归附。古公亶父因其秉持大道、谦下柔弱的态度得到天下人的归附,所以老子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就是指古公亶父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