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子把战争视为凶事、丧事,不是吉祥的事。主张投入战争不是因为自己好战,而是出于不得已,应恬淡为上,采取冷漠、淡然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用军事力量自卫。战争逼到头上,不能被动挨打。老子认为,战争是杀人,是丧礼,只能以悲痛的心情对待并见好就收,果断地结束它。如果因战胜而自吹自擂,是杀人狂的心态,这样的人,不可能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国家,更不会得志于天下。
接下来的第三层,从吉事尚左至结束。老子进一步分析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强调应当以体现仁慈之德的丧礼来对待作战和胜利。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吉事,先秦时期,祭祀、冠、娶等活动称为吉事。尚,崇尚,以……为上。凶事:指天灾人祸、丧事。意思是吉庆的事情以左位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位为宜。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偏裨将佐。意思是偏裨将佐列左位。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军队中发号施令、统率一切的大将或主将,意思是上将军列右位。言以丧礼处之:出兵打仗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处置。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泣,应作莅,参与、临场。意思是以悲哀的心情临视杀人后的场面。战胜以丧礼处之:处之,临之、纪念之。意思是战胜之后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对待,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值得庆贺的事情。
老子反对背离大道的虚伪的礼制,认为以礼治国,会侵扰百姓,也会搞乱国家。但在这里,他却把礼制中关于吉事、凶事的办理规定和偏将军、上将军的站位要求详细列出来,目的是在说明应以丧礼的仪式对待出兵打仗,对待战争胜利。老子这样说,是因为他没有把敌方士兵当成妖魔鬼怪,而是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战争的根源,在狂乱的君王权臣身上,而受害者则为百姓。战争一起,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他强调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种态度可以启示我们怎么样用更宽广的胸怀面对世界、面对战争,而不把战争当成一个很伟大、很了不起的展现自我能力、提高人生地位的手段,所以自古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刘伯承元帅在家里从来不谈自己军事上的成就,他的子女问他:为什么不听您讲打仗的事他说:我有什么可讲的这么多的母亲找我要儿子,我没有办法还他们的儿子,我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样的元帅和打了胜仗就自以为了不起、到处炫耀的将军不一样。刘伯承元帅深悟兵者不祥之器战胜以丧礼处之的道理,比到处炫耀战功的人的境界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十分普遍。在战争期间受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百姓。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谈论战争问题,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而是为了反对战争。
战争是大规模的流血、死亡的残酷暴力行为,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往往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战国中、后期的公元前293年的伊阙大战,秦将白起指挥秦军斩杀韩、魏军24万人;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大战,白起坑杀赵军降卒45万人。进入热兵器和机械化作战时代后,战争对人口、财产和社会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人和平民伤亡共300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伤亡人数超过1亿人。特别是核武器对生命、财产、建筑等的破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周口鹿邑,民间口口相传老子智退乱军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打鹿邑县城,炮击制高点老君台,连射十三发炮弹竟然一发未响,都可视作老子故里的乡亲们对老子这位伟大乡贤反战主张形象的诠释与说明,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和谐,反对不义战争的美好愿望。
总之,这一章从整体角度表述反战思想,明确指出用兵打仗是凶事,应以右位对待。有道的人自然远离战争,即使自卫,也是迫不得已。取得胜利不值得赞美,喜欢杀人的君主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老子在这一章所表达的出兵用丧礼、取胜也用丧礼的反战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