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陈大明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和信守规范、知足知止的重要性。全章分成两部分,先论述,再举例。第一部分从开篇至民莫之令而自均,论述道无名朴小的特性,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例子。第二部分自始制有名至结束。论述有名知止和知止可以不殆,举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例子。
先看第一部分。道常无名、朴:常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把恒改成了常。常虽然具有永恒长久的意思,但与老子用恒所要表述的本义差得很远。恒在秦朝以前写作,读音介于亘与恒之间,是个会意字,表示月上弦、月下弦的不同与变化,含有既对立又统一的意思。现在能够看到的,与老子生活年代相距100多年,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中,道常无名就写作道恒无名,而且用的就是含有既对立又统一意思的字。老子用字,意在说明无名是恒无名,也就是无名与有名的既对立又统一,这种统一是第二十五章明确指出的混成,也就是浑然一体的统一。正是混成,所以是原始的、本来如此的、未经雕琢的朴的状态。虽小,天下莫能臣:是说道虽然小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似无而实有的存在,但普天之下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都要以它为宗主、为根本,要听从并服从于它。接下来,很自然地提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宋丹丹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莫之令,是莫令之,这是老子仔细、反复观察天象后的形象举例和描述。暴雨来临之际,乌云低垂,仿佛天与地连接到一起了,所以才有天地相合之说,也有注家认为这是在形容阴阳相合。甘露普洒,其特点是不分彼此,在道的统领下,依照天地规律,自然相合,均匀普洒。老子以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表现为朴的道,虽然小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小到可以看作无的程度,但它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天降甘露一样,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地洒向大地,自然均匀。
可见,第一部分老子着重讲了道小的特性、朴的形态和对天下万事万物所起的作用。指出侯王应当坚定地持守道,只有具备道无私博大、普遍地仁爱天下万民万物的胸怀与气度,天下万民万物才会自然服从他、跟从他并爱戴他。这里,老子先说道的特性,再要求侯王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把握道的特性,认为这样以道治国才能得民心、安天下。
陈大明接下来进入这一章的第二部分,进一步展开道常无名,重点说有名后应该怎样做,也就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从无名朴的形而上的道,降落到形而下的器的世界,也就是有制度、有名分的有名的世界后,上自侯王、下到百姓应该怎么做老子给出两个字知止,也就是要在名分制度要求的范围内活动,持守一定的度,不可超过限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有名的制度、规范,符合无名朴的道的规律,实现有名与无名的统一。在二者统一的前提下制定制度、形成规范,提升臣民百姓尊道贵德水平,才能引导社会避开危险,正常有序运行。
这里,老子强调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针对性很强。他观察春秋末年礼坏乐崩、天下大乱、战争不已,名分制度被冲破、超过限度胡乱折腾的社会现实后,深知君主侯王欲望过多、过大,不能知止,随意超过限度,是酿成很多悲剧的根本原因。所以,才深有感触地告诫君主侯王,身居高位,肩负社会治理重任,是社会能否正常运行的主导力量,一定要在道所要求的无名与有名统一的限度间思考、决策与行事。抑制、打消各种欲望和不合道的想法、行为,最有效的做法便是知止,因为知止可以不殆,知止才能没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