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由此可见,老子笔下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之人是遵循大道、顺从自然、复归于淳朴的人,这五善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接着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两句可以说是老子在承续以上所举的五善之后,提出的第六个、第七个善,即善于救人和善于救物。世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各有特性,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圣人不会求全责备,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各自不同的秉性去造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这样就不会有无用之人和无用之物。而且,万物存在各有其因,发展各行其道,对不同的问题的处理采用不同的办法,是行事的奥秘、做事的诀窍。那么,使不善人为善人,变遗弃之物为有用之物,这种循道而行的智慧就是老子讲到的袭明。袭作动词讲,有承、因的意思。袭体现着圣人对万物的内在价值悉底尽明,会顺应万物本性以发展而不随意给予否定。所以,这也使我们理解这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归于自然的常道,都是来自天道的明澈。
说到这里,和大家分享下竹头木屑这个成语的由来: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主政荆州,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去视察战船制造时,发现地上有大量废弃的木屑和竹头。于是他便吩咐手下把这些残余用料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大家都误以为他太小气,把这些没用的碎屑当成宝贝。后来一次新春集会,恰逢雪后初晴,路面湿滑难以行走,陶侃便叫人把之前收藏的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一下子就解决了大家出入困难的问题。陶侃去世后,大将桓温征战四川,发现装战船用的竹钉不足,便把陶侃储存下来的竹头派上了用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袭明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在内心划定一个僵死的刻板的善与不善的标准,而是善于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与长处,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因材施任,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团队中作出贡献,获得成就感与尊严感,这也就达到了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至高境界。
事实上,善与不善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善于此,而未必善于彼。有此善的人,可以为没有此善的人提供正面的引导,成为其师;同样,无彼善的人,可以为有彼善的人提供借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有道是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也就是所谓的贵其师爱其资,反之则是大迷,这体现了道的智慧。孔子曾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善者,应当见贤思齐以他为榜样,然而见到不善的人,应该畏避警惕,不要沾染上不良的陋习,就像把手放到沸腾的热水当中,一定要急忙抽出才能避免遭受更大的损伤。生活中,帮助我们的人,亦师亦友,给我们关怀与温暖,教会我们知恩图报,真诚善良;而算计我们的人,是风雨是磨石,给我们历练与成长,教会我们逆水行舟,明辨善恶。无论善与不善,都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加通透明白,若是不晓得这善与不善之间的互济关系,那可真是太糊涂了。
综上所述,老子赋予了善多重含义,有功利,有淳朴,亦有教化。而老子笔下真正的善,则是尊重事物的天然本性,这体现出道的淳朴自然。老子又把对善的价值判断引向人的行为领域,强调唯有舍弃外在欲求,遵从自然规律,心境方能纯粹宁静。老子对善的阐述,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善精神,而且增加了新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理解和实践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更多的智慧启迪。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
在《道德经》中,老子赋予了善多种含义,且把对善的价值判断引向人的行为领域,善行无辙迹就是其一。为人处世符合规律,符合一般性的要求,便不会留下痕迹,无论这种痕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更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样的道理,还有善言善数善闭和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