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章全文的主旨都在讲一个善字。在《道德经》中,善既可以作名词和形容词用,意思是美好的;也可作动词擅长善于用。善字首次出现是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老子感叹道: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告诫人们不能汲汲于功利性的善;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中的善体现着善与恶有相对性和转化性。而老子认为善为道者应当追求与道相近的善,那么水最接近于道,尤其是水有着居善地心善渊等七善美德,这个善便是作动词用善于的意思,这和本章所提到善字的用意表达是一致的。在本章开篇,老子用排比和暗喻的手法提出五善,来阐明拥有智慧的人在行为品格上的修养,也是讲述得道之人所具备的五种能力,具体是哪五善,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
首先是善行无辙迹。字面含义是善于行走的没有痕迹。王弼对这句话的注释是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那就是按照应该做的基本准则采取的行为不会留下痕迹的。因为这种行为符合规律、符合一般性的要求,便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道德经》总体来说是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行事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符合规律,顺势而为,而不至于留下任何明显的痕迹,无论这种痕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实则表达了老子不强为的主张,符合道德经自然无为的基本思想。老子对这句话的表达更多地倾向于得道之人所具备的一种行动方式和能力。
第二个是善言无瑕谪。言字在《道德经》里出现多次,如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多言数穷(第五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从这几处言字可以看出老子在劝诫世人要少言寡言,可见老子的善言不是无言,而是慎言,表达上合乎事理的必然,心中存有善念,说话留有口德,谦逊不张扬,这就是得道之人所具备的较高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延伸到施政方面则是告诫统治者要顺从自然,不可肆意妄为。
第三个是善数不用筹策。在这里,筹策都是指计算用的工具,字面含义是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实际上是说得道之人能够掌握事情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顺理而行,有着谋定全局胸有成竹的策划能力。与此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越算计越无趣,越耍心机使手段算计他人,最后总会被算计进去,简单、厚道才是最高级的智慧。怎么才算是简单、厚道呢那就是做人做事不耍心机,不用技巧。心机和技巧是智慧与聪明的分水岭,社会上聪明的人非常多,比比皆是,聪明的人炫耀聪明的方式就是在为人处世中耍心机用技巧。不耍心机用技巧并不代表这个人不聪明,而是他不会把心机和技巧运用到社会交往当中,因为心机和技巧这些东西只要使用,就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被别人识破,一旦被识破,那这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就处于失败的位置上。智慧的人明白这一点却最大限度不用技巧,而是实实在在,反而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交往效果,能够获得别人更好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树立自己更好的社会形象。正所谓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第四个是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字面含义是善于关闭,不需要闩锁也使人难以打开。如果我们延伸老子的思路就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真正善闭的人,即使没有闩锁,也会使门户没有缝隙可开。这种善闭便倾向于道德品质上的持守,固守本心清明,自然不会被任何名利所迷惑,不会被荣华权势所动摇,这也是得道之人所具备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个就是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并非给绳子打结,在这里是指得道之人对事物的掌控能力,不需要外力约束,而是依道而行,以德服人。同时这句话也喻指真正善于遵守承诺的人,不必给他种种契约、条款之类的约束,自然会信守承诺。这让我想到在有些景点会出售同心锁、幸福扣之类的物品,有些情侣会买上一把锁锁在那里,以表示两个人感情亲密永不分离。可是,真正的感情需要上锁吗又岂能是一把有形的锁可以锁得住的这无非图个心理寄托罢了。相信大家都明白,感情世界里善结是在于结其心,它远远胜过一把有形或无形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