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生活中我们常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遇事要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沉稳冷静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力量。那么让我们在今天的分享中,更好地理解沉稳冷静的重要性。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里,清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道家学说的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着对万物运行的解读、个人修养的要求,还包含着在人际交往乃至治国理政方面的应用,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前面章节中我们曾分享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水静方能致清,人生宁静方能致远;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叶落成泥,是归根是复命,更是重新繁衍的过程,清静使得世间万物依照道的运行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可见,世间万物一切存在的本性是虚静的状况,回到虚静的本性,才是回归本原,静是万物运动的趋向。
在这一章开篇,老子用简短的八个字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仅再一次阐述了事物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更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事物基础性和本原性方面的关注,这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具特点的地方。首先,我们从字面上理解重为轻根,它的意思是重物可以承载住轻物。一般来说,基础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厚重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地基房基,只有地基打得牢,才能建设万丈高楼。但是在这一章中,重和轻脱离了它们本身的物理概念,而引申为稳重和轻浮这些关乎身心修养的概念,这也是老子惯用的写作手法。因此,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中,重指稳重、谨慎的意思,而静是指沉静、笃定的意思。所以这简短的八个字便可以理解为:稳重是制御轻浮的根本,沉静可以主宰躁动。可见,老子言语中的重,不仅与基础的扎实牢靠相联系,更与行为方式的稳重稳健相联系,并且具有价值观的意义。而静的概念,亦是如此。
老子在这一章中重点说静重,批评轻躁,可见轻重静躁之辩,是修身功夫的根本要害。而关于静的理解,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了然,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不动或者是舍动求静,而是在静中存养,在动中省察,戒除浮躁,做到动静合一。所以,老子希望我们贵重尚静,培养敦厚持重、笃静沉稳的气象,摒弃自以为是、张扬浅薄的气象。河上公对这两句话的注解是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可见河上公的观点同老子一样,都是在强调贵重尚静的重要性。讲到这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贵重的,是地位、权力、名誉等这些外在的附属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该是品格、境界、格局、高度和学养,甚至是对生命的珍爱,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是生而为人的立身之本,它们犹如草木之根。草木只有把根深深扎入大地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声名欲望过重,甚至否定生命价值去追名求利,等同于培养无根之木,是结不出硕果的。我们常说于细节处见精神,当一个人可以大声的话小声说,着急的话慢慢说,严厉的话轻轻说,这些微小的行为举止反而彰显出他沉稳的素养。另外,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稳字中含有一个急字,静字中含有一个争字,越急,心越要稳,越想争,心越要静。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及戒骄戒躁等众多论述,都是在说明相对于轻率和浮躁而言,稳重和静定更具有自然力,更有底蕴,更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