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种是自伐。现实中有不少人,一方面喋喋不休夸耀自己过去的光辉历史,从不提及自己的失误;另一方面夸耀自己对别人如何如何好,对工作对单位有多么呕心沥血,却很少谈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这样的人多么虚伪虚荣。成就属于过去,荣誉属于集体,如果大家都这般去表功争功,争来争去只会搞得不团结不和谐,到最后谁又会记得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第四种是自矜。能力差的人容易自卑,能力强的人容易自负,自矜说的就是人的自负。自负的人常常会因为自身的优越感而恃才傲物,往往会过于相信自己,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的现实,没有预留空间,只会把自己搞得穷途末路。
从以上的解析可以看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完全是执着自我、迷恋自我、标榜自我等心理行为方面的刻意之举,这不仅是修身处世的大忌,更是不顺从自然的表现。以道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剩食和赘余,非但无用,还有损身心。自古以来,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自我标榜和自矜骄傲者多生危险,遭遇灾祸,难以长久,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人生铁律。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获胜后,便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最后却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期的袁绍,自以为手握雄兵,刚愎自用,草率决定与曹操一决雌雄,最终落得兵败官渡、丢掉大好江山的下场。这类事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警醒。与此相反,圣贤立功于世,向来是淡然处之,不居其功。我们都很熟悉《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非常谦卑地接受了刘备的请求,出山与刘备共谋天下,他也确实做到了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我们看不到老子所说的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反而彰显出诸葛亮的优秀品质:谦卑能够聚敛人气与智慧,诚信能够施展才能与方略。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喜欢标新立异的人,绝对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是的人,绝对无法保持长久的恒心,人生需要的是脚踏实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还有佛家,它们不仅是对世界不同的认知观念体系,更是各有千秋的生命哲学体系。道家在修养身心上重点强调顺从自然,强调敛藏、知足知止、谦逊不争,反对那些极端的行为,主张柔弱与谦和;儒家在修身方面强调敬诚静,这是身心修养的阶梯,也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佛家尤其是中国化的佛学,强调放下,去除妄念执念。尽管各家在解决人如何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但修炼身心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原不过是完成一个人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任何哲学,倘若最终不能落实在人的层面上,不能对人的生命进展有所指引与启迪,那么这种哲学终究是空谈,是不切实际的。
总之,这一章老子以日常行为做比喻,揭示了一切违反自然的行径必然适得其反的朴素规律,不仅是这种刻意躁进的行为不可取,而且暗指肆意妄为的政举也会为人所共弃,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反面教材的形象图。所以在本章结束前,我们不妨综合前面第二十二章的内容为大家做一个合并的总结,老子通过这两章姊妹篇,直言告诫我们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才应该坚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摒弃自我、自大、自夸、自傲的不良风气,培育自知、自省、自谦、自律的优秀品质,时刻铭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