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1/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开篇,老子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希言自然。这里的希言,表面看似乎是要少说话,实际上是指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少扰民、不妄为、不折腾,遵从社会发展规律,让百姓们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活生产、休养生息,达到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历来这样,感觉不到有什么人管制干扰的程度。因此,希言自然是说,少言寡语,不随意发号施令,就合乎天道自然。老子在第二章里提出行不言之教,第五章里提出多言数穷,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老子提倡希言,认为把自己融入天道自然而然、历来如此的状态中去就行了。但他又深切认识到,由于人的各种欲望驱动,人世间常有不自然的事情发生。老子以他常用的比喻手法指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狂风、大风。骤雨,急雨、暴雨。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看似来势汹汹,但持续的时间都很短。
再进一步分析,飘风骤雨都是天地间大气环流的剧烈变化造成的,即使有天地做靠山,它们依旧不能长久,因为过于出格的狂暴、猛烈,扰乱了自然秩序,背离了自然规律,违反了自然之道,进入了不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违背了道所规定的状态。而违背道注定短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它们才不终朝不终日。
注意接下来的这个反问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狂暴、猛烈、急骤之类的极端行为,天地尚且坚持不了多久,更何况是人呢这一句反问,很自然地由对飘风骤雨这种天地间事物的比喻,过渡到了人世间,进入对人类社会自然存在的道德和失的原因与结果的分析中。
老子明确指出: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为论述简洁,这三个排比句中,后两句德者失者前分别省略了从事于。老子采取层层递进的手法,指出有学道、悟道、体道这个因,就有同于道,并能够行道、得道这个果;有重德、立德、修德这个因,就有同于德,并能够具有崇高人格境界、家国情怀,从而修得德润天下这个果。当然,有失去道、失去德这个因,也必然会有同于失,违道而行,损德、缺德、败德这个果。而且这些是自然如此、一定如此的。
在老子看来,这种因果联系非常紧密,在人类社会是屡屡应验的。因为,这是由道作为万物的本体、本原和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德作为下落到人世间、表现在每个人身上,人不离德、德不离人,自然如此、历来如此的特征、规律所决定的。
这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在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对道、德在人类社会中以自然状态体现其价值与功用的形象描述。通过这种描述,向人们发出了警示和告诫,也就是要不断地从事于道从事于德,积累道、德之因,以结出同于道同于德之果,而要尽力避免从事于失者,步入同于失、违道败德的泥潭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