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生活中,我们常用委曲求全来形容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这彰显着一种能屈能伸的智慧。那么让我们在今天的第二十二章中,感悟委曲求全、谦下不争的深刻内涵。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曲成万物而不遗,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的。像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九曲十八弯造就了万人趋之若鹜的自然景观。山峦起伏、河海流动、树木生长都是大自然曲的完美体现,尤其是小溪汇聚成江海,不仅是因为它们激流勇进,更因为它们避开障碍绕道而行,践行着一个曲字,最终体面地完成一个全字。在《道德经》中富有太多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与之前章节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老子把这种辩证法的思想直接运用到人生层面上。老子在开篇便用了六个排比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阐述事物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曲指弯曲、不直,曲则全延伸理解为委曲求全,以谦卑忍让的处世姿态避免外界伤害以此保全自我。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是因为直来直去、有啥说啥而落得事与愿违的结果呢曲,距离上看似舍近求远,实则是峰回路转,在曲的过程中、转弯的过程中,许多矛盾冲突也就消解了。可见,委曲求全彰显着一种生活的智慧、处世的哲学。历史上,以曲则全的智慧达到目的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上一只鸟,他让臣子烛邹专门负责养这只鸟。没过几天这只鸟飞走了,齐景公因此要杀死烛邹。国相晏子站在一旁求情说道:可不可以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他,让他死得明白呢齐景公同意了。晏子命人绑了烛邹,开始数落他的罪行: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杀你的第一条罪状。惹得大王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传出去,其他诸侯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这三条罪状,你就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命人赶快把烛邹放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枉则直,枉本义也是弯曲,引申为蒙受冤屈。有屈必有伸、必有直,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这些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屈是为了更好地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枉的高姿态呢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险阻,委曲不一定可以求全,改变不了客观,但可以改变自己,懂得运用曲和枉的逆向思维,不执拗不把持,懂得转弯,善于变通,换条路去走,有时候可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同样,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下雨的时候,雨水一定是先填满低洼的地方,突起的地方是存不了水的;创新者生,守旧者亡,任何事物都不是长久存在的,没有更替这个世界就不能生生不已,有道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破旧立新、变革创新,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少取反而多得,少是减少私欲,欲望减损得越少,选择就会更单一,做事专一自然会有所成就;贪多反而会愈加迷惑,就像种庄稼,种得太密了反而收成不好,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什么都想要,最后折腾来折腾去终会一无所有。为了不让我们的生活失去平和,不让自己失去平静,唯有以平常心对待,自然、谦逊、处下的生活态度才是最高明的智慧。
尽管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发出谆谆教诲告诫我们,一种健全的生命智慧,不应该只关注肤浅的表面,而应该洞察内在更为深刻的真实,多从反面去获得更深的启示,所以我们既要观赏枝叶的繁盛,又要注意根底的牢固,只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茂盛的叶来。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心里存有两种心思,一种是非常认同老子这种逆向思维,另一种心思却仍然一味地求全求盈,固守陈旧,未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侥幸心理作祟,认为老子的这些话未必会在自己身上应验。正因如此,就需要有人做出示范,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就是道,抱一就是守道。守的什么道呢守的是,把观察问题不偏颇的逆向因果思维贯穿行为的始终以正心明德,这样我们考虑问题才会更全面,才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成为天下范式、社会榜样。老子正是用这种辩证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看到无为而无不为而取无为,看到柔弱胜刚强而取柔弱,看到夫唯不争故无尤而取不争。说到不争,给大家分享之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1858年,正当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时,他收到了华莱士寄给他的一篇论文,论文中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和达尔文花了二十年心血进行研究整理的进化理论大致相同。因为华莱士的论文完成在先,所以收到信的当天,达尔文就建议立即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而华莱士知道后,却决定把优先权让给达尔文。他们这种谦下不争的精神和虚心谦让的美德,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们的这个态度最终是符合道的精神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但个人的品德修养却彰显着贵贱之别。有的人低调沉稳,不动声色;有的人飞扬跋扈,特别喜欢炫耀。夸耀自己,看起来是提升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结果却是贬低了自己,暴露了自己的不成熟和不稳重。越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越是无人买账。所以,从老子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这番话中可知,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实则是修身修为,我们唯有管控住自我表现的欲念,多一些谦卑和自省,多一些慎思和明辨,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然会产生明、彰、功、长的效果。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作为一国之君,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不仅能在中书省起草的征兵文件中采纳魏徵的建议,还规定,皇帝的主张都要交由中书省讨论通过,并由门下省审核之后才能生效。他自觉限制权力,是因为他懂得不固执己见才能明辨是非,不自以为是才能有真知灼见的道理。所以,老子的这一番感慨,包括之前我们曾讲过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和老子的这四不有着惊人的一致,都是在提醒我们觉悟智慧的重要性。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阐述曲则全枉则直,不仅提出了不洼不盈不破不立的辩证思想,而且传授给我们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少取多得贪多迷惑的智慧见解,道理至简,寓意深刻。生活中,我们若能做到谦逊明达、守柔处下,才会有知足常乐的淡泊宁静,才会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心境,这是为人之要,也是成事之法。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