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冥兮窈兮,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陈大明老子在这一章进一步说明道的本体,描述道长什么样,道的本体中含有什么东西,强调准确认识和把握道的重要性。总的来看,这一章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层,老子从德与道的关系入手展开论述,开篇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里的道指的是道的本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里无形无象地运行,人类就是伴随着道的运行化生出来的。这样,在每个人身上都含有道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是德。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通过德而显现在人类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德是道的形式,道是德的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道,就不会有德的功用;如果没有德,也不能显示道的力量。人不离德,德不离人,但最终德是服从于道的,德的运行要以道为唯一的法则和准绳。
既然德要惟道是从,遵从道,跟随道,依据道的规律行事,那就要真正地认知道。而要真正地认知道,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认知方法。在老子看来,关键是要弄清楚道体中究竟包含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具有哪些能量与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准确把握,转化成个人的德性,形成全社会效仿与践行的德行,才能够真正实现惟道是从。
宋丹丹于是,就自然进入这一章的第二层,自道之为物至其中有信,着重讲道体。老子先总说,后分述。先从总体上描述道体,说它作为一个物,不是人们常识中的具体物体和事物,而是惟恍惟惚的存在。也就是表面看似乎是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似无而实有、实有而又仿佛是无的存在。
接下来的分述才是重点。老子具体分析并回答了这种惟恍惟惚、似无而又实有的存在是什么状态,也就是道体中所包含的具有超越万物又能够生成万物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人钦佩的是,老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冥兮窈兮,其中有信。在老子看来,道体是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是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老子对道体长什么样,是什么状态,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最全面、最准确的解释。
陈大明是这样。历来对象物精信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这个象,是没有形成具体的自然物时的形象;这个物,是生成万物的原质;这个精,是养育万物的纯真精气,是万物的精华、精髓和内在的生命力;这个信,是一种生命信息,宏观、中观、微观世界里都存在着这种生命信息。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社会万象变幻纷纭,就像万花筒,似乎无法认识,无从把握。其实不然,就是要从道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似无实有、有无相生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入手,透过恍惚的外表,抓住隐含其中的象物精信。通俗一点儿说,就是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进入这一章的第三层,自自古及今至结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以阅众甫,甫有开始、开端的意思,众甫指很多事物的开端。也就是用来认识和把握宇宙间、社会中万事万物的起始和来源,而且这种起始和来源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的存在。
这一章以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一自问自答的句式作结。老子直接用第一人称吾,意在加强对上述分析的强调,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感染力。
宋丹丹值得提出的是,这一章和第十四章是姊妹篇,都是在描述道体。一个说道体是夷希微的状态,一个说道体是其中有象物精信的存在。得出的结论一个说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一个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这两个结论是互补会通的,无论是以古御今,还是自今及古,都是道的显现,都是道的规律在起作用。第十四章指出道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存在,未作详细阐释,到这一章则对惚恍展开分析,指出其中有象物精信,在第十四章的基础上作了充实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