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1/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阅读学习这一章,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尽管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比较长的一章,但由于老子是用第一人称我与人们对话,并且说的全是心里话,所以丝毫没有冗长的感觉,反而想让老子再多说一些,多听听他学道、悟道、体道并最终得道的体会。
用第一人称说事析理是《道德经》的一大语言表达特色,八十一章《道德经》中,共有十九章的三十六句话中,直接用我吾说事析理。直接把自己摆进去讨论问题,发表感想,阐述见解,增强了《道德经》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犹如老子穿越到了当代,与我们面对面地谈心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到第二十章,老子着重介绍个人修身悟道的方法。他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把自身摆进去,把世俗之人的心态行为与自己的心态行为作了对比和描述。在这种对比描述的基础上,老子所发出的感慨是深刻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他强调的六独:
一是我独泊兮。我对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比如享受盛宴,比如登上高台赏春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没有一丝寻欢作乐的念头。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自己的心志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价值,因此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二是我独若遗。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依然清贫。这里,老子与世俗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世俗之人掉进钱眼里不能自拔,绞尽脑汁地追求功名利禄等有形之物,而老子则是把注意力放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上。因为他孜孜以求的道,就是文化精神长期积累、高度抽象的产物,是无形之物。在世俗之人看来,追求这种不当吃、不当穿、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太没用了,老子醉心于此,真的是愚蠢至极。而在老子看来,这种追求,恰恰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世界的富足,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子活在自己所建立的道的价值世界里,并不懈探索着、追求着,其中的乐趣,是世俗之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因为二者不在一个频道上。
三是我独昏昏。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暗淡无光。世俗之人在追逐到功名利禄后,一般都要衣锦还乡、四处炫耀一番,唯恐大家不知道。而在老子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功名利禄之类的身外之物早晚都会失去,只有道是永恒的,对道的追求和由此带来的人格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也是永恒的。表面看似暗淡无光,实是内含无穷无尽的能量。老子正是以大智若愚的方式,以难得糊涂的心态,保持着独立的自我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