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上一章中,老子叙述大道废弃之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章,可以说是老子对上一章提到的社会弊病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治理方案。
这一章有关不同版本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争议。首先在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在我们所接触的郭店简本《道德经》中,本章开篇两句分别是绝智弃辩和绝伪弃诈,而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是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这也是郭店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首先我们从时间上来说,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郭店竹简本和源自西汉以来的通行本,年代越久越接近于《道德经》的真实,所以我们采用竹简本,采用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通读《道德经》一书,圣人一词出现了32次之多,老子又以圣人来象征最高的人格修养境界,在第八章中老子又主张与善仁,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尚仁,可见老子并无绝圣和绝仁的意思。若依照通行本中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的意思,圣人原本是老子树立的一个榜样和标杆,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要否定推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况且老子并无这种激烈反对人文价值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显然不是在传抄中的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而提出绝仁弃义,绝、弃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明显是在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对立。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
而一说到绝学,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绝学基本上是指圣人的智慧思想。孔子有绝学,《论语》里写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想,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同样,老子也有绝学:绝智弃辩、绝伪弃诈、绝巧弃利,还有第二十章的绝学无忧。在现实生活中,绝字含有绝对的意思,比如一个人说话办事很绝对,一意孤行的话很容易走上绝路,绝字往往具有负面含义。众所周知,道家的思维讲相对性和辩证法,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上思考问题,但老子却一连用了四个绝字,这到底是何意呢下面我们就逐一来了解。
首先,老子提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就是弃绝浅薄的心机智巧和巧舌自辩。关于智的概念,在第二章中我们已讲过,所谓的智并不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而是指机关算尽的小心机和小聪明。老子从不反对聪明才智,他反对的是由聪明才智异化而成的心机智巧。智慧是好东西,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好的东西一定要有好的用途。如果聪明才智用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造福百姓上,那无疑是好的;但如果用到损人利己上,用到压迫百姓上,那就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尤其是领导者一旦用心机为自身打算,就会漠视自身的缺点,哪怕是指鹿为马这样显而易见的错误,也会极力歪曲和辩解,维护那份早已变质的尊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绝智弃辩强调的是一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领导者能弃绝浅薄的心机智巧,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包括在后面的章节中老子谈到的愚人之心其政闷闷,都是对智和辩的反对。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例如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实行他老师计然子所教的六法,不过用了其中的三四项策略,便稳定了情势使越国复兴。但最后范蠡无意名禄,去别处经商了。至于做生意的方法,很多也都是他老师计然子教的,可见有智慧有才学的人比比皆是。同样也有很多四处游说的纵横家以智者面目示人,纷纷给诸侯带来利之学说挑起战争,换取功名,所以时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往往是被一些有心机智巧的才智之士搅乱的。
其次是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是弃绝那些虚伪的巧饰和狡猾奸诈的手段行径,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加入了有为的心机,则势必导致行为的伪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淳朴清澈,甚至有时候连亲情关系也会异化得虚伪起来。民复孝慈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对论的解释,在第十八章中老子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亲人间不和睦了,才使我们知道何为孝慈,这与我们的认知有关;另外一种解释是孝慈是生而为人的天性,原本我们就会实践,属于自觉行为。所以若要人心向善,需从本心出发,去除虚伪奸诈,去除标榜做作,去除口是心非,去除万般假冒,恢复淳朴的天性,亲爱善待他人,这才是最纯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