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后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弃绝巧取智夺,放弃追名逐利,也就没有欺世盗名之徒了。以权术治民者称为巧,以财货养民者称为利,权术之巧,最容易诱使人生奸诈之心,误人行不正之事;财货之利,最容易使人贪图享受,腐蚀灵魂,滋生盗心。比如西晋时期的石崇,他任荆州刺史的时候靠抢劫客商取得巨额财富,生活非常奢靡;北宋宰相蔡京,他喜欢吃某种鸟的舌头做成的肉脯,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这种肉脯竟有好几仓库。巧取智夺往往是为了图利自己,这是一种强盗心理,是不道德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曾说,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罪行,那便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异化:谋杀,偷走了别人生存的权利;撒谎,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诈骗,偷走了公平的权利;背叛,偷走了信任的权利。所以,弃绝权术机巧和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简简单单、脚踏实地生活不失为上策。
明白了老子的心思,我们也就清楚智辩、伪诈、巧利这貌似高明的智谋,实则异化成了人心私欲所使用的工具,它们均是有为的表现,更是统治者扰民的造作妄为,是欺骗愚弄百姓的文饰,是造成道德沦丧、世风败坏、社会混乱的根源,应该坚决杜绝抛弃。世间万物皆有表里之分,内外不同,而且皆是虚华在其外,朴实含其中,所以对待世间一切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怎样让人们不被这虚华的形式所迷惑,心灵有所归属,行为有所遵循,淳厚朴实的本性得以复苏呢老子给出了修身治世的良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曾犀利地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种种欲望,面对种种诱惑,就欲望本身而言,本无善恶、好坏之分,但当欲望肆无忌惮地扩张,超出一定限度,那么它就有了善恶、好坏之分了,也会给人自身和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无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道家学者,都主张对人的欲望要有所节制。儒家主张以仁礼等制度性的规范教化世人;道家比如老子则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自身,主张从源头做起,保持天性的质朴,节制私欲。在这里见就是表现、展现,也含有见地、思想、观念的意思。素本义指没有染色的丝,朴指没有雕琢的木头,素和朴强调的是不加雕饰、保持质朴的本然状态。老子借见素抱朴劝诫世人保持朴实的本性,摒弃复杂的心念,不要让过多的外在私欲和诱惑污染了天性中的淳朴自然。其实见素抱朴可由常见的朴素两字来概括,但在这里朴素不再是形容词,而是老子倡导的一种人生基调。比如苏轼,他一生对造福百姓的本心可谓坚定不移,即使遭遇职场生涯的三起三落,也始终不改初心,不谄媚权贵,一心只为百姓造福。可见素朴更是一种选择,是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阻,不管面临多大诱惑,都能恪守初心,不坠青云之志。而对于少私寡欲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减少私心和贪欲。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人的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需的;有些欲望自然而非必要;还有些欲望既非自然,亦非必要,而是由虚幻的想象所致。养心莫善于寡欲,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就是因为想得太多,要得太多。当我们过多过急地追逐眼前利益,过多地羁绊于外在的种种诱惑时,我们应该保持人性中的一点真诚和质朴,减损自己过度的谋求和贪欲,还自己一颗恬淡平常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还是趋向这种人生境界的方式和途径。
总之,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对三绝的阐释,得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文简而意奥的结论,倡导在喧嚣的人世间,我们应始终保持素朴的本性,不矫揉造作,不虚伪修饰,不断减少私心和贪欲。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
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