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出自《道德经》的箴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几句话写出了执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四种关系。那么,治理一个国家的最理想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道德经》的第十七章。
老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共苦,战乱不休。将天下无道的乱世恢复成天下有道的治世,是老子心中最大的期盼。在老子心中,最理想的政治愿景是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政府服务于百姓,政治权力丝毫不会使百姓感到逼迫,人们生活得安闲自适。为此,老子在这一章勾画了一幅不同等级的行政图画,把领导者治理的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也是最理想的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章所说的太上其次这些指的是价值等级的排列,并不是时代先后的排列,其中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治理境界和最上等的治理方法,和后面的其次是相对应的。达到太上这种境界的人,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他在治理上减少干预和束缚,上顺天理下应民情,使得人心淳朴、天下太平安宁。而下知有之中的下指的是天下百姓。老百姓只知道有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存在,只知道有天,而不知道有治;只知有君,而不知其政,如同人在道中不知道,鱼在水中不知水。所以,对安居乐业的百姓来说,天下这么太平,生活这么美好,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第二等是亲而誉之。这是次一等的境界,统治者或是管理者能走到老百姓身边来,推行仁政,勤政爱民,不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可亲可敬,和人民相处融洽,所以大家都亲近他、爱戴他、赞誉他,这是令人满意的好君主。
第三等的境界是什么样呢答案是畏之。统治者以刑罚治理国家,不管合不合理,如同当年秦国严刑重罚,老百姓稍微犯一点儿小错,就会被砍去手脚。在这种高压的施政下,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畏而远之。
最次一等也是最糟糕的治理境界,那就是统治者全无章法,胡作非为,靠阴谋权术愚弄欺骗百姓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老百姓视他为敌人,以至于大家都会唾骂这样的昏君。就像殷纣王,他骄傲自负,暴虐成性,致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落得在鹿台自焚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