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关于有和无,除了在本章出现以外,第一章、第二章以及后面的第四十章中老子都提及过这两个字,虽然字体相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第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和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的,是用来指称道,因为道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特性,形而上意义的道向下落实,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则称为有。而第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和本章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的有和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有指的是具体实物,无指的是空间。其实,老子所说的无,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并不是指存在与否,而是指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一种虚无的存在。有和无的探讨旨在讨论现象世界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的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事物有显的一面,也有隐的一面;有其表层结构,也有其深层结构。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显相,而没有看到事物的隐相。在这里,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彰显出来,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泥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只注意实用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更在于说明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因而观察事物不能流于片面,思考问题不可出于单边。所以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理论是一种非常玄妙高深的智慧,老子利用虚空的东西,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来证明,来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实相依、有无相生的世界里。
从道家哲学的传统来看,老子对无之用的强调可以说是庄子提出无用之用的理论基础。庄子论述过一个大的命题叫无用之用,当一般人都追求着有用的时候,他却在倡导着无用。倡导无用是基于有用之害,他在《人间世》中批评目光狭隘的人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上的树木因其自身的用处而招致砍伐,油脂因为可燃而被烧掉,所以对于自然事物而言,有用可能导致人对它们的砍伐或者伤害。所以无用之用就是千万不要只看见有用的东西,有时候无用反而有更大的用处。自然不造无用之物,万物皆有其性,皆有所用,也各有所限,所以人称无用者,大多是眼下无用,或者是人们不能发现它的用途,不知其用而不会用,并非真的一无是处。对于庄子来说,无用主要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相比,庄子选择了退却,选择了无用这种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生活态度,他要隐藏自己的才能,以全身避祸。这或许是庄子与世界之间一种紧张关系的反映,是一种抗议同时也是一种妥协,他以无用的态度远离世俗世界,追求心灵世界的逍遥。
有和无不仅充满了哲学和思辨色彩,更能体现出一种意境之美。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仿佛看到天地之间一个孤寂的身影,伫立在黄鹤楼上,远远凝视着长江尽头那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这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这是中国诗词的留白。所以有形的东西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界限和区别,而无形的东西可以让人感受到高层次的美妙境界,无是最高境界的有、最具神韵的有。有和无的结合,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有之利和无之用,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元立体的世界。
天道贵无,人道贵有。生活中,我们定义幸福的标准往往偏向于有的范畴,有车有房,有权有势,但细细去想,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无,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有用的东西能够让我们谋生,无用的东西能够让我们快乐。老子所说的空和无,更多的是指减省、收敛和摈弃,这也是他反复讲述不争不占不盈主张的理论基础。老子对无的阐释教给了我们考虑问题应该多做减法:无奸诈之心,才有正直善良;无私心杂念,才有澄明清晰;无患得患失,才有宠辱不惊;无卑躬屈膝,才有堂堂正正;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格调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