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围绕着道所阐释的很多道理,都是由虚及实、由理及用、由自然而及于社会和人生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七章,这一章由天地存在且长久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二法门。
这一章和第五章的写法相似,都是由天地现象和规律入手,告诉我们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由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有道德有修养的圣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天地规律的,进而告诉人们,应当效法这些。
本章大意是天和地长久存在,恒久不衰。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天地是为万物生长提供场所和条件的,天地没有自己的私欲,所以天地反而能长久存在。圣人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先人后己,反而被人拥戴;他置身度外,反而会立于不败之地。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无私反而能最好地成就他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用天长地久来表达永恒不变的美好祝愿,祝福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爱情天长地久。显而易见这种长久是从精神层面来寄托感情,表达了一种期许和愿望。而我们表达的这种期许为何要依托天地,天地为什么能长长久久呢这是因为,天地不自生不谋私,所以长久。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别,各有其限;空间上有大小之别,各有其宜。因而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所以在情感上偏爱长久和永恒,以长寿和长久为福。天地悠悠,恒久不已,是天地的自然特性。天地不自生,是指天地不为自己的需求而生,所有的能量都无条件地给予了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草木丛林、万事万物。
这种忘我和舍己的美德,其实是天地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也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思想。无为不仅包含着不妄为、不强为、不刻意作为,更包含着舍己忘我、不计报酬、淡泊名利。天地之道就是这样一种无欲无为状态,不为了回报而做事,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辅助万物却甘于幕后,这种品性是老子极力赞扬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老子以刍狗作为比喻的天地不仁、以天长地久作为比喻的天地不自生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
虽然老子在开篇便告诉了我们天长地久的道理,但这显然不是本章老子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老子是以天地之德为人类立法。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的写法中,大量使用比喻,借物说理,使道理更容易明白,这与和他同时期形成的《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近似。所以老子接下来话锋一转,引申出本章的第二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突出圣人无我故能成大我的真谛,正是因为圣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其中包含着辩证法。无私的私和成其私的私含义并不相同,无私的私是自私自利之心,而成其私的私指的是个人的价值或目标的实现,不是围绕物质财富和地位权势而来的自私自利之心,而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赢得爱戴;将自己置于度外,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能使自己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