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人指责老子书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作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偏见和误解。他们不仅不理解老子的处世智慧,更看不到老子的博大胸襟和悲悯情怀。
历来,私心和欲望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条件的便利,凡事更容易抢先占有,所以要拼命地去争夺外面的财物、名声、权势以壮大自己,自己能占有的、控制的、支配的越多,就说明自己越有能耐,越有价值。其实不然,包袱越轻,心里的纠结就越少,做事才会更好更快,而人越是无私,其实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我们都知道,私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人都有其私。应当指出的是,私呢,往往容易让人走向极端,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长远,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只看到自己而忽视别人。圣人是怎么做事的呢后其身而身先,越是把个人得失利益摆在最后,放在最外,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人做事的时候,第一想法是自己的私心私利而不顾及别人,这个人还怎么和大家友好相处怎么能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呢深得老子心法自然之道的王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无论别人怎么评价都不必在意,只做最正确的决定。尤其是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弃,这时候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有利全局的、最接近完美的。我们非常熟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说是对老子后其身外其身的最佳诠释。
关于本章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个辩论,我们可以参考《阴符经》中的说法: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一理论通俗地讲就是大公和大私是一体的,它们之间没有界限,大私到了极点就是大公,无私到了极点同样是极度的自私。这句话在本章中的体现就是,得道的圣人效法天地之德,无私行为表现在退让、不争、忘我、自然上,虽然这么做是去掉所有的自我,毫不在意个人的利益,但是却成就了自己光耀千古的美名和事业,永远站在了人群的制高点,这也就是故能成其私。在这里,成其私不是无私的目的,而是无私的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把目的和结果混为一谈。明白了这句话的奥秘,我们来看在现实生活的具体运用,职场上的公而忘私,战场上的身先士卒,这些运用至上原则的圣人,他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比如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以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雷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刻意准备,而是自然而然为之,他们心里永远装着别人、装着大众,人们也会永远爱戴他们,他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着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和向善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人类范围内共有的精神财富。反之,如果我们太在意自身,如果我们一心自我经营,老是往前抢,锱铢必较,反而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成。就像手握流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越多,最终一无所获。大公即是大私,先将自己的利益放置在一边,用无为无私的精神奉献、做事,反而能够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持续进行的修炼。
生活当中,我们若能保持一种平和平淡的心态,把自己放得靠后一些,边缘一些,那么生活就会快乐一些,生命就会长久一些。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
老子习惯借物说理,由理及用,指导我们的人生:以天地不自生为人类立法,追求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