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历史上,不少人把《道德经》视为君王南面之术,认为它讲述的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就是《道德经》中多处提到的无为命题。何为无为无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我们在本章中寻找答案。
自古,名与利相连而生,不管是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是当今时代,名位引起人们的争逐,财货激起人的贪念。在名利的诱惑下,巧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层出不穷了,这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老子在第三章首先便提出了三不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贤能是先秦时代的公共话题,一般都从正面理解,但老子对于当世贤能的动机表现和世人的态度都相当警惕,甚至予以否定。
为什么呢你看,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所谓贤能,一般来说,指的是领导者既有比较高的品德,又有比较强的才能。从春秋战国时代以后,贤能政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而论,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既可以指向君主,也可以指向臣下。指向君主时,往往带有理想的色彩。因为贤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但不管是不是贤能,君主仍然是君主。指向臣下时,就要现实得多,可以定作选拔使用的标准,有则用,无则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都在网罗人才,重用贤士,高度关注并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诸子百家,对由什么人来治理社会同样高度关注。但是对贤能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
相对而言,儒家更重视的是贤德。早期儒家对德的强调,是因为人才往往出身低贱,在突破等级藩篱以求获得任用时,德起到了关键作用。孔子虽不特别注重贤士,但却标榜君子;孟子强调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荀子强调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他们都提出发挥贤士和能者的作用。
墨家尚贤,虽然也重视德,但更强调的是以实际才能突破出身的局限,让底层贤能之士尽量受到重用,同时不回避利的追求,强调相应的尊重与报酬。
至于法家,首先强调贤者不可挑战君主集权,否则就要坚决打击。同时,法家相信德不可信不可靠,君主只能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利用赏罚的手段,让各种人才的能力全面充分地开发出来。因此,在法家这里贤与能往往指的都是能力,不需要和德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