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上一章中为我们提出道的概念,以及认识道的方法,也就是有和无作为道的一体两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的道,就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准则。所以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由此在第二章,老子便推出美与善的道理,加以阐发。
美与丑、善与不善,本来是不相干的。但在本章开篇老子便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讲的是正反相生的辩证关系,但同时也为我们传递出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美和丑、善和不善互相对立,知道什么是美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的;知道了什么是善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的。第二层含义,美和丑、善和不善相互衬托,有美方显出丑,有善方显出不善。由此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天下都知道美为什么美,那就丑了;都知道善为什么善,那就不善了。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解释是天下万物,两端生于一致,有了美就必有丑,有了善就必有不善。范应元(南宋)的解释是,把美和善夸耀得天下皆知,那么,丑和不善一定就会紧跟着来了。当代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解释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以上解释都非常有意思。其实,深入分析,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美与丑、善与不善不仅相互对立、相互衬托,它们还会相互转化,即美会转化为丑,善会转变为不善:如果大家都以一种善的形式为善,那么这种跟风和做作的礼节,恰恰是不善。比如说自发地孝顺父母、帮助别人、从事慈善,这都是值得称颂的行为;如果把这些好的行为附加上求得回报、获取名声的手段,那就是伪善的行为。
另外,咱们每一个人的状况都各不相同,如果大家对一种美的形式趋之若鹜,不结合自身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反倒失去了美,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是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生动描述。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跟风、从众、有功利心,那么一定是求美而显恶,趋善而成不善。在这里,老子批评了世俗的风尚和浅薄的习俗,同时也倡导了一种价值判断:虽然美而不自以为美,虽然善而不标榜善。可见,老子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多元的美,反对千篇一律的美;老子追求自然的善、多样的善,抨击刻板僵化虚伪的善。
老子有不少名句,言辞简约但意义深刻,所以接下来,老子就进一步展现他相反相成的论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