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2/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老子所讲的不尚贤,未必直接针对墨家的尚贤。因为尚贤之说很有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话题,只是墨家将其上升为一大主张。至于尚贤的内涵,西汉时期的河上公的解释是:‘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把贤者认定为是华而不实、去质为文的浮夸之士。对于不争,河上公的注释是不争功名,返自然也。这就把尚贤理解为不看重实际才干,而追求那些徒有虚名的东西。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结合下文来看,贤指的是那些会激发人心欲望、导致社会竞争的智者。在这些欲望里,当然包括功名之心,但实际上所指范围可能更广。
在老子看来,推崇贤者的后果,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天下的乱源越难平。因为,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矛盾,而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过分的贪欲和过度的有为。所以,老子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矛盾时,不是依赖贤人、智者的智慧和才能。在老子看来,精英不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增加某些新问题,尤其他们片面依靠某种制度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可谓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与其做加法,不如做减法。无为和反智就是减法,消除争竞之心,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讲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则历史故事,这是南宋名儒张南轩和宋孝宗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言:难得办事之臣。张南轩对曰: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晓事,也就是咱们现代语中懂事的意思,张南轩对宋孝宗建议要起用懂事的人,并非只用能办事而不懂事的人。贤且能的人才固然难得,但贤能之人又具有高明晓事的智慧,不炫耀不标榜,懂得因势利导更为难得。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便更容易明白老子立言的用意了。
接下来,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之所以难得是人为地赋予了它很大的价值。价值抬得越高,诱惑力就越大,有贪欲的人就会想方设法想要得到它,强者诉诸武力,智者诉诸谋略,不安分的人靠偷靠抢,无论是明夺还是暗取,都是祸害社会的行为。老子所指的难得之货不但是奇货可居的大货,而更多地指向权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欲望是生命存在的动力,它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贪欲往往是纷争的来源,因此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具体说来是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途径,使人心灵开阔断妄想思虑之心,满足人们的温饱需要,引导人们不断削弱和减少偏执,并使人们体魄强健,能够自立自足。
在这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心与志指的是人的意识及心理,而腹与骨指的是人的躯体及生理。我们在前面讲过无和有是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就人体而言,心与志属于无的方面,也就是精神方面;腹与骨属于有的方面,也就是物质方面。所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虚一实、一弱一强正是辩证法的两个方面,讲的是心与身的和谐,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虚其心,实其腹重点强调的是关注民生,在当代社会有明显的务实性。
紧接着,老子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知无欲并非老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这里,无知的知是与智相通的,是指机关算尽的小心机小聪明;无欲的欲既指贪婪的欲望,也指有意为之、刻意孜求的人为过程。所以无知便是消解巧诈伪作的心智而保持心态平和,无欲便是消解贪欲的扩张而保持纯真朴质。这样,人们心态平和,欲望寡淡,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轻易妄为,天下安定,自然就是无为而治。在这里,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的意思。为无为,首先是要为,然后告诉大家怎么去为;无为就是不妄为、不强为,按事物的本来规律去办事。因此,无为的为也就和违背的违意义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节欲和无为是本章的主旨。智巧和贪欲犹如缰索让人不得自由,消解智巧和贪欲是实现无为的前提,无为意味着国君对民意的顺应和引导,引导百姓过上一种质朴纯真、清净恬淡的生活。所以老子希望我们不要沉迷在名利的世界里面,应看清物质的本质,重视内涵,重视心灵品质的陶冶,重视心灵的富有。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