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草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云南到江苏,再从应天府到北平,从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个国家,郑和的一生始终在不停的颠簸和迁徙之中。最后,62岁的他叶落异国,葬身他乡。
郑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国坚定的维护者,为大明王朝的国家威望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处理完郑和的丧事,船队的最高领导机构研究决定:由大明的副使、郑和的亲密助手太监王景弘接替船队的总指挥,由巩成祥具体指挥,继续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队终于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专程赶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禀报了出巡的情况,并将郑和的衣冠上交给了朝廷。
明宣宗下诏表彰郑和的卓越功绩,命人将他的衣冠赐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从此,每逢回教的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郑和无常的日子,巩成祥和郑恩来都要带上儿孙们给郑和上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祈盼他在天堂里安详优裕。
巩成祥凝视着郑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对孩子们说道:“郑大人带领我们一共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遍及西洋各国。永乐皇帝在位22年,与郑大人下西洋有关的国家派来使节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况空前啊。”
郑恩来接着说道:“父亲下西洋之前,大明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海盗横行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没有安全保障。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南部的安全,影响了大明的国际形象。
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大明的国际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