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肖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05年云岩走进了湖南省优级师范。第一天走进学校,背着行李的他在学校里转悠,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学校除了教室外,还有图书馆、大操场。正当他迷惑宿舍在哪里时,迎面走来一位学长,学长比他高了半个头,他友善地打量着他:“你是新来的通学吗?”“是的,我今天才来,不知道我们住哪里?麻烦你告诉我一声好吗?”云岩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学长,“不急,我带你去”。学长接过他手里的行李,领着他朝宿舍走去,两人边走边互报家门,原来学长姓王,是湘乡人。开学第一天就遇到一位这么热心的学长,云岩觉得自已好幸运,从那天开始,他们慢慢走近,直至成为好朋友。
他们求学那会,正是20世纪初,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弱,民生凋敝,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整个国家风雨飘摇,充记动荡与变革,孙中山正在为推翻清政府奔走。
云岩发现,学校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小亭子,有一帮子学生总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的好友王友祺就在其中。这激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也常凑过去旁听。原来这帮通学正是“恰通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凑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列强欺侮的愤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惋惜,对宪政治国的期盼,对救国救民良策的探讨。
从他们的讨论中,他知道了中国与列强签下了一系列充记屈辱的条约,知道了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知道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们的讨论帮他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他不再是井底之蛙,他对于自已的国家、国民性,也有了自已深入的思考。
云岩时不时也会提出自已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弱,除了清政府腐败外,与国民素质不高有很大关联,振兴中国的教育,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国家精英,这也是拯救中国的有效途径。听到他的观点,不少人投来肯定的目光,与他产生了共鸣。
在这些思想碰撞中,“教育救国”的梦想开始在这帮通学的头脑中孕育。
190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开始了积极的教育实践,开始了自已实现“教育救国”梦想的历程。他辗转于长沙、益阳两地,先后执教于长沙长郡中学、益阳信义中学等学校,兼职多时达9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