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肖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离他们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私塾,他们兄弟都是在那里发的蒙。私塾先生是邻乡的一位老秀才,饱读诗书,还是罗家父亲与当地的几位乡绅颇费一番周折才请过来的。
每个弟子每年学费3元,每逢节日(如端午、中秋等)时,弟子们还会送上节资50—100枚铜钱不等,以示对师长的敬意。
开学的前一天,父亲着人把云岩的课桌椅送去了私塾。
开学那天,云岩带上银锻镶边的青色瓜皮帽,穿上青色长衫,外搭一件银锻滚边的青色小马褂,脑后垂着个小辫,看上去清清爽爽的。由父亲陪着,背着书包去上学,一路上连蹦带跳,别提多高兴了。
跑到私塾,只见里面放了几排孩子的课桌,孩子课桌的前方靠墙有一大方桌,上面供着孔子牌位,老先生坐在方桌旁的太师椅上,桌前地面上放了一个跪拜用的蒲团,旁边小凳上还放了一盆水。云岩走到老师跟前,道一声“先生好!”,老先生站起来给他正了正衣冠,然后云岩在旁边的水盆里洗了洗手,走到方桌前先跪拜孔圣人牌位,后跪拜老先生,接着毕恭毕敬地奉上红纸包好的束脩(即学费),老先生给云岩的眉心点上一颗朱砂开智,拜师的流程就此走完,云岩正式成了老先生的弟子。
老先生治学严谨,所授文章都需背熟,并领悟其要义。除授蒙学常用的课本外,与其他私塾先生不一样的是,老先生喜欢穿插讲一些小故事,如“孔子尽礼”“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天祥就义”等。在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仁义礼智信忠孝”的儒家思想在他弟子们的头脑里慢慢萌芽。
云岩悟性好,是老先生颇为钟爱的弟子。他每天早早就到了学堂,擦完桌椅就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蒙养必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被他背得滚瓜烂熟,其精髓还能说出一、二。有时先生不在,他还会领着其他小孩读书,“三先生”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这么听话,老先生的手边总备着一把戒尺,坐不住的、背不出书的弟子免不了小手被抽上几下,这些常常挨打的弟子,看着被先生青睐的云岩,心里难免有几分嫉妒。有一天,这几个调皮的弟子想出了一招,瞅着云岩去上厕所了,他们将一个铜盆倒扣在门楣上,云岩毫无防备地推门而入,铜盆不偏不倚掉下来,倒扣在云岩头上,砸得云岩的瓜皮帽掉到地上乱滚,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拍手跺脚,云岩生气地注视着他们,拳头攥得紧紧的,委屈的泪花在眼睛里打转转。“这是谁干的?把手伸出来!”,老先生进来看着这群顽劣学童的恶作剧,气得山羊胡子都翘起来了,戒尺在桌子上敲得山响,小弟子吓得噤声不语,禁不住老先生的厉声呵斥,几个犯事的小弟子无可奈何地伸出了自已的小手,不一会小手掌又添上了几道红印。
老先生对自已的小弟子既严苛又爱护,到了冬天,他的小弟子是可以带烘笼子(竹编的烤火器)进学堂的,云岩就是在老先生这种言传身教下完成了他的蒙学生涯。
云岩的父亲思想开明,及至云岩能上小学的年纪,就送他进了现代学堂,他一路读到了省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