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 (第20/28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发起人王女士,坚持每周组织家庭共读活动。她带领孩子们阅读范仲淹、王阳明的传记,并开展
“物质与精神”
主题分享会。一次活动中,一位小学生分享道:“我以前总想要最新款的玩具,但现在觉得,像张桂梅校长那样帮助别人,比拥有玩具更快乐。”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精神追求的价值。
七、文明互鉴的镜像:全球视野下的精神共鸣
“志道忘物”
的精神并非中华文明的孤本,在世界文明长河中,不同文化都有相似的价值追求。古印度的苦行僧们身着粗布、赤脚修行,在恒河岸边冥想数月,只为追求精神解脱;中世纪欧洲的隐修士们远离尘世,在修道院中过着简朴生活,专注于神学研究与祈祷。这些行为看似与儒家
“士”
的形象迥异,但其内核都指向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在当代,这种精神共鸣愈发强烈。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