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泰山祭仪的文明隐喻:从季氏僭礼看孔子的礼治忧思 (第14/45页)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修心”。这种现象学式的诠释,使祭仪成为主体情感的投射场域
——
即便没有真实的神灵在场,祭者的诚敬之心本身就赋予仪式以意义。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言:“仪式的真理在于参与者的自我理解。”
季氏祭泰山的荒诞性正在于此:其心不诚,其行愈奢,仪式便愈显虚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子路
“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的乡野祭祀,虽无鼎彝之盛,却因
“礼失求诸野”
的真诚,更接近礼之本。
(二)“礼之本”
的情感本体论
孔子对冉有的批评,本质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