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是在劝诫我们人生要学会选择,敢于取舍,要懂得知足、节制、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类似的劝诫,还有很多,比如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老子是怎么说的。
道家的思想,常教人持守空虚戒盈戒满,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少则得,多则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去甚,去奢,去泰知止可以不殆知足者富处其实,不居其华等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处于富贵极盛之时,不可骄傲自满,对于个人内在的需求要有所节制,摒弃过度的物质欲望。这一章可以说是老子反者道之动这种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延续和例证,再次讨论如何看待人生追求的问题,告诫世人甚爱多藏都是人生处世的大忌,要知足知止,才能免于盈满之咎。
在本章开篇,老子一连串用了三个问句向世人发出提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其实这三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老子用提问的语气只不过是加深程度、进一步强调而已。那么,面对老子的提问,我们是不是需要静静沉思这三个问题,声名与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财利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一个为害毫无疑问,答案显而易见。平日里我们常说的名利都是过眼烟云,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三句俗语,就是对老子提出的这三句反问做出的最好回答。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我们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适当地放弃后才能更好地得到,而得到和失去它们是可以互为转化的,得到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失去,而失去,它会换来另外一种新的获得和拥有。取舍是对生活的敬畏,每一次明智的取舍都是对生活的珍视,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所以生活中不管是功过成败还是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我们取舍的结果。这个世界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有限,只有放弃繁星,才能收获黎明,在取与舍的智慧博弈之间,才是我们坦荡的人生。
老子接下来说的这几句话,意义就更深刻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过度喜爱必然会过度耗损,聚敛得越多下场可能会越悲惨。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屈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陷入困境。如能这样,就可以始终处于安全之地。虽然老子的思想很深奥,但这些话语老子却说得那么现实那么直白那么实实在在。事物总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其中甚爱必大费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里我们不妨把甚爱倾向于情感之爱去理解,爱得太过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这种耗费不仅有物质上的耗费,还会有精神上的,不然甚爱如何体现但是大家反过来细想,这种甚爱何尝不是一种苦楚呢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在生命中遇见最契合的心灵伴侣,彼此珍惜相互加持。若爱而不得,把这份真挚情意化成一束光照进彼此的生命里,成为足以温暖一生的回忆,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呢所以老子劝诫世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甚至是个人喜好,都不能偏执于所爱,凡事知足知止才最安稳最保险。多藏必厚亡,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不妨拿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和珅来举例说明,和珅管事之广权势之大,为清朝罕见。就在他不断攫取权力的过程中,他的欲念也逐渐地膨胀起来,贪欲之大敛财之多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最后在查抄和府时,发现他聚敛的钱财比国库还多,所以在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而他自己最终落得被处死的下场。可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高度浓缩和最为确切的表达。
老子生活的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老子在这种情况下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谈知足知止、节俭节制,很明显是说给统治者听的。老子对他们的劝告应该说是恳切的有益的,尤其是甚爱大费,多藏厚亡,这应该是历史之鉴、经验之谈,虽然这些谆谆告诫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时至今日,依旧发人深省。每个人都有欲望,而得陇望蜀又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人们之所以不容易做到知足知止,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利字的诱惑,对权力、财富、地位的迷恋和贪婪。若被这些声色名利堵住心智,蒙蔽住双眼,那么凶险和灾祸一定不会缺席。因为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一切事物都处于循环往复的运动中,天地之间是有一个平衡状态的,有得必有失,有益必有损,而且从事物发展的长远范围来看,人生中无论什么样的得失最终又会回到一个平衡状态,在社会与时间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得失是值得一提的,所以不管是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结果,还是破罐破摔不在乎任何后果都是不可取的。老子认为,对待人生取舍、对待得失最理想的心态就是知足,最高明的智慧就是知止,所以,易知足,敢知止,这个道德命题里暗藏着一种急流勇退的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除此之外,老子在本章开篇提到的这种爱身说法实际是贵身的思想,它不是目光短浅更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生命价值,是对自我内在生命的深刻洞察和觉醒,是对人生使命的把握与认知。
知足向来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准则,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不知足有时又是促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鲁迅先生曾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丹麦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曾说: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要再前进一步。所以,有时候不知足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含义,知足和前进不全是对立的关系,如果一知足就代表停滞不前,一进步就是贪得无厌,那就是搞错了知足与进步的关系。知足是对自己生活生命的珍惜,进步是自我的不断突破和精进。当然,不管是知足还是前进,都要注意尺度,凡事过分过度了就容易走向反面。
吕洞宾曾有一首打油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有人跳出墙外边,便是长生不老方。人生当中,什么最重要,什么应该坚持,哪些需要坚决放弃,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为有不为,是君子的修养,拿捏好分寸,是智者的从容。生活有所节制,做事注意尺度,这简单又不失深刻的道理是我们每个人行稳致远、长久发展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