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第2/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夫亦将不欲:夫亦,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不欲,没有任何私欲。意思是要摒弃杜绝各种私欲。
不欲以静:不欲,根绝了私欲、无欲无求。以,连词,而、并且。意思是无欲而柔静。
天下将自正:正,安宁、稳定。意思是天下就会自我安宁、稳定。
陈大明通过以上串讲不难看出,老子由论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道总是无所作为,然而又没有什么不是出于它的作为开篇,进而阐释侯王无为而民自化的道理。老子指出,侯王如果能够行大道,不妄为,顺应自然,那么,万事万物不受人为干扰,就会自然生长变化。在这个自生自长进程中,即使出现了个人的私欲,也可以用质朴淳厚的道来镇定引导。只要百姓没有私欲,回归天性,天下就会自己安定。
这里,应注意开篇的总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依通行本的《道德经》分篇,上篇三十七章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为《德经》。这一章作为《道经》的末章,既是对君无为而民自化的阐释,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揭示和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属性。
宋丹丹是这样。在楚简《老子》中,这一章第一句的表述是道恒无为也,这是一个原来从未看到的、帛书和通行本《道德经》都没有的崭新命题。用恒限定无为,形成恒无为这样一个偏正词组,意在说明无为并不是消极避世的无所作为,而是无为与有为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老子用恒这一包含着月上弦、月下弦对立转化字的本义,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道恒无为的命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判断句的形式,直接揭示出道的基本属性是恒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后世老子版本的演化中,帛书甲本把楚简的道恒无为也改成道恒无名,帛书乙本作了相同的修改。河上公本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本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帛书的改动,已失老子原意,河上公、王弼的表述,与老子原意较为接近,但为避皇帝讳改恒为常,似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主要是指河上公所说。他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为常,恐怕也察觉到这样改损害了老子本意,因此在道常无为后边又加上而无不为,借以弥补。但老子本意的深刻严谨已经看不出来了。恰如原来是老子沏好的一杯浓茶,到了汉代,变成白开水了。
陈大明其实,古人常常因为避讳尊长的名字而改字,有时改得很可笑。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雇了个家庭教师教孩子读《道德经》,老师读到道可道,非常道一句,道是尊长的名字不敢说了,于是就念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梦龙还把这件事收在《古今笑史》里。把避皇帝讳而作改动的因素考虑在内,在理解这一章第一句时,需要以早于帛书、河上公、王弼《道德经》的楚简《老子》为依据,还原为道恒无为也来理解与把握。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基本属性,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道而行,实际上就是必须施行无为而治,这是由道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是内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守,不可偏离。可见,老子成功找到了把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似无而实有的道,与治理国家、社会联系起来的中介,道恒无为的恒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全部哲学思想,尤其是治理国家社会政治主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