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第3/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二百多年间,随着礼坏乐崩,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日益削弱,战争频繁,生灵涂炭。观察遍地征战的残酷社会现实,老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命题,并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对战争做了深入思考。这种思考的成果,在后续的《道德经》第三十一、四十六、五十、五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六等章中都有阐述。而这一章,老子主要是从整体角度阐述战争观,这种战争观是从道的视角入手思考并分析,一气呵成,透彻地表达了独到的、尊道而行的见解,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有三点:
一是战争要适度,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与老子同时代的军事家孙武说过:国虽大,好战必亡。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只要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味地侵略扩张,四处施暴,终归都不会有好下场,都会以耀武扬威、称霸一方开头,以四面楚歌、走向失败收场。世界历史上的亚述帝国、赫梯帝国、阿提拉帝国等,中国历史上的商朝、秦朝和隋朝,都是因为不知收敛、肆意扩张、四处征战而最终灭亡的。还是老子看得透、说得准: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达到预期战略目标,取得一定战果就得停下来,千万不能争强好胜,更不能久拖不决,久战不停。一场无限扩大规模和对抗强度的战争,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由盛转衰,对此不可不慎!
二是胜利后要低调,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庄王对战争的理解和做法可以看作是对老子这五个排比句的经典注解。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爆发,最后以晋国失败、楚国胜利而告终。这时,楚国将领提出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在一起,筑成一座大的骷髅台来纪念战争的胜利,并以此向失败者炫耀。楚庄王坚决不同意,他说: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你仔细看这个‘武’字,它是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说完之后,楚庄王命令修建了一座宫室并隆重祭祀、安葬了晋军阵亡将士,然后非常低调地启程回国。这种低调,看似示弱,其实展现的是内心的强大和对生命的尊重,符合天道,顺应人心,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三是战争要有道,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从老子战争观的论述中,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对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另一方面,他又承认战争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破坏的深切忧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烈渴望。回望历史,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子,是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做得最到位的。一次,他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请了鲁班正在为他们制造攻城用的云梯。便立即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首都,找到同乡鲁班,告诉他不应该帮着楚王征战杀人。又与鲁班一块儿面见楚王,他说: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车,去偷别人的破车;不要自己的锦衣,去偷别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楚王说:这人一定有病,患了偷盗癖。接下来,墨子通过层层比较,说明楚国打宋国,也是有病。
楚王说:可我已经让鲁班造好云梯了!显得仍然不甘心。墨子说:不碍事。请让我造出防守用的装备,与鲁班比试比试。结果,一次次都是鲁班输了。鲁班着急了,告诉墨子:要赢还有一个办法,但我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我也不说!楚王好奇地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办法墨子答道:鲁班以为天下只有我一个人能赢他,如果把我除了,也就好办了。但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在宋国城头等候你们多时了。楚王一听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国了。
表面上看,墨子与楚王、鲁班间的一场对话,说的是攻防装备和兵员素质的事情,实际上,隐含其中的是有道、无道的问题;是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的问题;是以道佐人主,还是以无道佐人主的问题;是称霸逞强,还是不以兵强天下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一章揭示天道好还、物壮则老的规律,指出不逞强好胜才合乎道,表达了老子对战争的基本立场与态度。老子从道有好生重生之德、自然清静无为的原则立场出发,从整体角度愤怒控诉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否定、反对当时流行的争霸兼并战争。这种观点,对后人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