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3/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容乃公:公,公平、无执无偏。意思是大度包容就能做到无执无偏。
公乃全,全乃天:全,普遍周全。天,天然、自然,指顺应自然。意思是坦荡公平才能做到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能做到顺应自然。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自然大道,这里指与道同行。没身,终身。不殆,不遭危险。意思是顺应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生都不会有凶险。
第三个意群,老子进一步引申发挥,阐明认识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根本及蕴含其中规律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体悟并把握道。而达到了准确体悟并把握道的程度,才能够长久,并且终身都不会招致凶险。在老子看来,道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如何认识并把握道呢就需要在致虚极,守静笃的前提下,经由吾以观复的过程才行。其中的关键是要循道而行,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根本,因为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
也就是说,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最终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上。树木长高了,最后还是脱离不了它的根,落叶归根就是这个道理。人们离家远行,年纪大了就会思念家乡,很多人总是想最初从哪里来,最终还回到哪里去。乡音、乡情、乡愁和家乡的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白居易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美妙诗句赞美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小草的生命力之所以这么顽强,就是因为它有深植于大地中的根。古代的大禹能够成功治理水患,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水必须疏导这个根本;他的父亲鲧的失败,就在于一味地去堵,没有真正了解水性,背离了治水的根本。可见,变幻纷繁的万事万物中总是有一个不变的根本,也就是存在于其中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认识并把握住了这个根本和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抓住事物的根本,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中医承载着几千年来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知识,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远古的神话中,就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已经有了关于医疗卫生以及相关疾病的记载。《黄帝内经》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中医学说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认为作为宇宙精华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中医从人体阴阳平衡与自然界阴阳平衡紧密相连这个根本入手,探索自然界这个大整体对人体这个小整体的影响与制约,分析致病的终极原因,再从整体视角辨证施治,收到显著效果。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和他的团队所研制的中医药方剂,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阴阳对立统一、辨证施治的学说与老子的知常曰明没身不殆的思想如出一辙。古今医家,很多人都是精通道家、精通老子《道德经》的。
在社会治理中,开国领袖毛泽东是善于抓住事物根本的典范。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917年8月23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在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提出了要注意把握本原或大本大原,认识到对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根本,根本抓住了,枝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黎锦熙接到这封信后,大为感慨,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毛泽东还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精辟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历来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肩负社会治理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管理者,应认真学习体悟老子的归根知常思想,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以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期盼。
总之,老子在本章提出了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知常五个重要命题,主张以虚心宁静的立场与态度,来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功利,把握大道。这既是学道、悟道、体道的真谛,也是人生和社会治理的大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