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1/2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个成语叫受宠若惊,意思是因受到过分的宠爱或赏识而感到紧张不安。成语的出处,来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宠辱若惊似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态,而宠辱不惊显然是人生有定力、有气度的一种表现。这惊与不惊之间,体现着怎样的境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子是如何解读宠辱若惊,如何教我们面对世间荣辱得失的。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述人为什么受到宠辱就惊讶,人为什么有祸患,而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天下。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下本章的大意:人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呢得宠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什么叫作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两个设问,揭示了受宠或受辱其实都是很不光彩的事情,阐明了宠和辱都是私欲所致的深刻思想,告诫世人不能汲汲于身外的名利而不顾惜自身,而是要贵身爱身,也就是贵爱生命。尤其是一个理想的统治者首要在于贵爱生命,他不仅仅是珍重自身的生命,更要珍重他人的生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如此这般,人们才能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所以,本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思想重点。
第一个思想重点是宠辱若惊,宠为下。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面对荣辱一般人很难做到安定自如,因为,能宠人者,多在人上,受宠者,多为人下。人赞一声,喜不自禁;人骂一句,火冒三丈,情绪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价值全靠别人的一宠一辱区分轻重贵贱,所以得宠而喜,失宠而辱,宠辱都会带来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而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对福祸相依、荣辱相随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哲理化的阐述,对正视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的智慧看得非常透彻,那些被人引以为荣的得宠,在老子看来却是一件非常卑下的事情,于是老子做出了最明快的判断:宠为下。老子认为宠和辱都是对人的尊严的挫伤,受辱固然是损伤了自尊,得宠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损伤呢。因为从得宠者的心理来看,一经得宠,总会感觉到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殊荣,一经赐予就唯恐失去,于是得宠的人在施宠者面前诚惶诚恐、言听计从。从这层关系上来看,得宠者的人格尊严也就没有了。而如果是一个没有受到过恩宠的人,或者是无视恩宠,从来不把恩宠得失记挂在心上的人,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不卑不亢,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完整。人的心理和意识往往倾向于受到肯定,不希望受到否定,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因此,人受到肯定就会高兴,受到否定就会感到不悦。而境界高的人可以超越这种限制,做到宠辱不惊,比如《庄子·逍遥游》中记载的宋荣子,他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世上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感到沮丧的人。所以一个人从小我中解放了出来,他就能忘掉自我,不为一时的荣辱所左右,坚持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走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