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3/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善居卑下低洼之地,处处显示不争,这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也是为人处世、处理社会关系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姿态。这真正是充满了大智慧的为人处世、社会治理之道啊!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最早的道家文献《太一生水》,开宗明义提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强调水生万物的能动作用。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的孔子也善于观水,并以水德比拟古之君子的形象。《荀子·宥坐》记载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非常生动:
孔子正在观看东流的水,子贡问孔子: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它总是流向低下的地方,曲曲折折必定遵循这个规律,像义;它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使它畅行,它奔流而泄就好似回应响声一样,涌向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惧怕,像勇敢;它注入低洼处必定很平,像法;将物体注满而不用刮平,像公正;它柔弱得能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像明察;物体放入水中冲洗后,就变得新鲜洁净,像善于教化;它千回百折必定向东流,像意志。所以君子看到大水一定观看。孔子向子贡阐释了水具有九方面的特性,其中明确指出水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奔流向前,很像道的性状。
不妨把孔子对水的九方面体悟,看作是对老子水之道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孔子意在教导弟子们学习体悟水的道性和德性,以进入上善若水的圣人境界。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均表达了对水的观察和体悟,这种巧合太耐人寻味了!
水,承载着中华民族或阳光明媚、生机勃发,或阴霾密布、腥风血雨的记忆。远古的人类,逐水草而居,一步一步地从蒙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长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圣哲老子的童年在涡水岸边度过,他终日与小伙伴在水乡泽国嬉戏玩耍,从水中悟出了许多人所观察不到、思考不及的东西;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每隔12秒钟滴落的一滴滴水,分明是一个个逝去的冤魂的诉说,是中华民族缅怀死于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同胞的热泪。隐含在水中的记忆,中华民族将永志不忘。
水,开辟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主席以高远的目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诠释了上善若水新的含义,他说: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真正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务活动中引用《道德经》的话传播老子上善若水理念,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以老子思想为主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总之,老子在第八章通过对上善若水的阐释,揭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要把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性、水德落实到人生修养、社会治理层面,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把握七善,以不争,实现和维护没有怨咎的和谐秩序,从而赢得美好的人生,收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成效。
(撰稿人:陈大明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