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3/3页)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丹丹接下来,就是第一章的第三个层面了,老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无有和常无常有;同出就是同出于道,只是名称有别而已。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和变化的总门户,指道。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包括这样一个过程:道作为宇宙根源,是贯穿宇宙、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普遍原理,是对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本性解说,在汉语中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能够表达或定义道,凭借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不可能全部把握道。尽管道是真实的存在,但它大大超出了人的认知范围,不太容易把握,因此具有不可道、不可名的特性。
陈大明是的,尽管道具有难以言说、难以认知的特性,但人们可以通过直觉性思维来体察道、体悟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偏向直觉思维,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史官常常具有超出常人的直觉思维能力,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史官的基本功。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可供观测的各种仪器设备,史官们只有凭双眼观察,再用心体悟和思考,这就很自然地形成直觉思维,也就是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种建立在仰观俯察基础上的直觉思维方式,也养成了老子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善于从大的方面入手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老子思考的是人类自产生以后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母问题,也就是天地宇宙、世间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孩子在五六岁时有一个阶段都会追着大人问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来的,这就是在孩子朦朦胧胧的心目中对人类母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在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目的就是在回答人类的母问题。他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引导人们从大处着眼,体悟道是可以认知的,人类的母问题是能够找到答案的。《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并指出认识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相关章节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描写与阐述,其实都是在帮助人们回答这个母问题。
由此也可见老子视野的广大、思维的深刻,老人家的确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啊!
宋丹丹老子在第一章提出了贯穿《道德经》、贯穿道家思想、贯穿中国文化史的道概念,引导人们从无与有、常无与常有的视角认知道,提供了认知天下大道,进入众妙之门的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精神人文意义。老子的道,被金岳霖先生称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而李政道先生则体悟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道德经》第一章中学习体悟老子的道概念,努力领会和把握老子认知道的基本方法,争取早日进入令人神往的众妙之门。
(撰稿人:陈大明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