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董卓已经无法无天了,拔剑要杀袁绍,袁绍也不含糊,也拔出剑要与董卓单挑。正当空气凝固,百官心里都想怎么还不动手的时候,袁绍又开始思考人生了。单挑打得过董卓吗?不知道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单挑绝对打不过吕布啊。因此袁绍忽然改变主意,和百官打了个招呼,扭头离开了大殿,离开了洛阳,去了冀州。这一步棋,袁绍是走对了。万一当场和董卓拼了,自己能不能打败董卓还两说,自己的手下肯定打不过吕布。因此拼了是不行,倒不如去外地招募大军,与董卓分庭抗礼。
董卓对袁绍的无礼很愤慨,但是经过手下智囊团体的提醒,董卓回过味来。不是群臣反对废立吗?不是说我有私心吗?袁绍这一走,废立之事,名正言顺了。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告诉天下他这是公心。然后董卓问袁氏家族的领袖,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袁绍这么无礼,本该杀了他。看你的面子不杀他,你觉得废立之事怎么样呢?
前文说过,袁家的四世三公,尸位素餐者居多。比如这位袁隗,赶紧回答董卓,您看着办,我坚决拥护。自此,董卓名正言顺的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而远走高飞的袁绍,在渤海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的势力,小日子也过的很舒坦,逐渐成为了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从何进和张让明争暗斗开始,袁绍在洛阳城里瞎掺合,董卓在洛阳城外瞎掺合。一场场争斗过后,张让、何进都死了,同样跟着瞎掺合的丁原也死了,甚至汉少帝、何太后都死了。最终获得利益的是洛阳城里的董卓和洛阳城外的袁绍。这俩人真是掺合界的魁首,汉末的政治明星。
其实这一些列的实践当中,曹操都参与其中。之所以显得默默无闻,主要是曹操沉稳的性格导致。曹操的沉稳跟袁绍的优柔不一样,曹操讲究的是先控制一下节奏,看看再说,只要瞅准机会,他就会当机立断。而袁绍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能做出种种方案,然后在各种方案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种性格就是江湖中传说的“好谋无断”。这种人适合当谋士,不适合当老板,在没有真英雄出现之前,袁绍无疑是成功的。
曹操是个会站队的人,在何进、蹇硕之争的时候。曹操料定蹇硕必败,因此跟随何进的脚步,间接搞死蹇硕。当张让与何进水火不容的时候,曹操选择了跟随袁绍的脚步,放任张让、何进拼命,自己始终跟着袁绍,该杀人杀人,该放火放火,都走远了再指挥人救火。当洛阳城三足鼎立的时候,曹操瞅准了董卓会在洛阳长久的霸权下去,因此投入董卓帐下,先控制一下节奏,再看看下一步怎么走。
其实董卓就是汉朝国之将亡出现的妖孽之一,此人既然篡夺大权,不想着积攒人品,居然还干出各种败人品的事,弄得大街小巷,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他有切齿的仇恨。而董卓自己则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任意妄为,不可一世。很多人都想弄死董卓,校尉伍孚甚至还付诸行动,只不过手艺不行,打不过董卓而失败。但是在那个时代,谁能弄死董卓,谁就是下一任国家柱石,因此想杀董卓的人不计其数。
这种情况下,善谋的袁绍又谋了一个好计,他给司徒王允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自己在山东实力强大,很快就会打到洛阳,请司徒大人当内应,干掉董卓,这样将来自己的部队杀回来,定当追随司徒大人。
当然这封诚意满满的信反过来看是封威胁信:董卓这混蛋的恶行你作为司徒反正都看见了,你要无动于衷,肯定和董卓同党,那老子的队伍将来兵临洛阳,是要进行清算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