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家一起其乐融融的送皇上和陈留王回宫。但是,仿佛平静的洛阳城暗流涌涌,更大的乱子还在后边。要说起汉朝末年朝政颓废的原因,肯定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导致。但是大家无论是看史书还是小说,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外戚、宦官这俩字眼上,反而忽略的根本问题。汉朝国势日衰的根本原因是专政,不在乎是太监专政还是外戚专政,谁专政都没好处。
不过对于专政者来说,这个feel真的倍爽。汉朝好久都没铁腕君主来扭转这些了,皇帝只能靠着宦官打击外戚,或者靠着外戚制约宦官。如今皇帝只有13岁,身边的宦官和外戚都被杀光了。那么谁来专政,很多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比如袁绍和董卓,都有自己的打算。董卓带大军进洛阳,顿时成了洛阳城最有实力的人。当初何进招来了三路地方部队,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听说何进被杀,董卓进洛阳,扭头回到了自己的驻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进了洛阳。至此,洛阳城有了三股较强势力,董卓、丁原、袁绍。其中董卓实力最强,因此董卓横行洛阳,出入皇宫也肆无忌惮。这招来很多人的不满,比如后军校尉鲍信,横竖看董卓不爽。于是鲍信去找袁绍报信,商议干掉董卓。
袁绍此时并不想干掉董卓,董卓在城外可有大量驻军,贸然杀了董卓,军士哗变怎么办?再说了,就得让董卓继续作,作到天怒人怨再跟他分庭抗礼,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地位再上升一大截。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自己跟董卓拼了,岂不是便宜了丁原。于是袁绍婉拒鲍信的提议。
鲍信并不死心,又去找着了司徒王允。王允不是不想杀董卓,但是自己是文职,不掌兵权,拿什么杀董卓?就算单挑,王允也不是董卓的对手。因此王允敷衍搪塞,不付诸行动。鲍信一看洛阳的官员都太有心眼了,又怕被董卓得到了消息,所以带上本部人马,跑到泰山去了。
董卓最羡慕的就是大将军何进,那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董卓先控制了何进、何苗兄弟俩的部队。然后打算做一件大事:废汉少帝,立陈留王。自古以来,行废立之事不被说成奸臣的,只有伊尹和霍光。董卓这么搞,目的就是立威和翦除异己,成为新的“何进”,从而达到专政的目的。有人说陈留王比汉少帝聪明,董卓此举是忠臣之举。他要是奸臣,为啥不留个好控制的汉少帝,而立一个更聪明的陈留王呢?
这个很好解释,当时皇权旁落,至于皇帝本人是否聪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汉少帝背后还有一个何太后,而陈留王背后的势力早就被何进连根拔起。有太后在,何进都不能完全自己说了算,何况董卓呢。因此董卓的废立之举,完全是针对何氏家族的最后一击,跟皇帝本身的智力没有关系。只不过拿皇帝的智力做文章,说出去好听罢了。事实证明日后的汉献帝比汉少帝窝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