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第12/2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该帝国在743年初立国之际叫作回纥,788年改名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借兵,回纥军队在牟羽可汗的指挥下收复了东都洛阳。此时由粟特人带来的摩尼教正遭受大唐的打压,几个摩尼高僧便主动追随牟羽可汗去到漠北,没有多久,摩尼教就成为整个回纥帝国的国教。这对粟特人与回纥人来说是各取所需,回纥人通过具有宏大宇宙论的摩尼教而确立起相对于中原的精神主体性,<span
class="mark"
title="草原部落自有宗教是萨满教,但是萨满教本身没有普遍性关怀,无法以此为基础获得不亚于中原的轴心文明的精神主体性,所以草原部落有“索取”普遍性文明的需求。">
粟特人则通过对回纥人的皈化,而使后者变成自己坚定的支持者。再后来的草原霸主,虽然不再信奉摩尼教,却在佛教(明代中晚期以后又落实为藏传佛教)当中找到了主体性的根基,也是类似的一种历史逻辑。<span
class="mark"
title="回纥之前的草原帝国也有信奉佛教的,此处不赘。">
而正是由于以西域作为通道传来的这些宗教不似儒学一样有地理依赖性,才能够形成这样一个结果。
两种(甚至更多的)精神主体性,在统一帝国内部共存,这样一种现象从大辽开始、在元清两代获得完整呈现,其必须有超越于诸种精神要素之上的信念,以为帝国的统一精神要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一种寻找新的正统性叙事,构建统一的、具有超越性面向的历史记忆,以作为凝聚帝国之精神要素的运动。元明清三个朝代对于宋辽金史如何编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对这样一个正统性叙事的寻找过程。<span
class="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