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 (第2/5页)
冉闵谢安王羲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而且冉闵军队自始至终都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进入过树林。这说明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冉闵也照样能够以劣势步卒击败慕容恪优势骑兵,这样看来,冉闵在廉台之战中依旧把战场选择为平地,就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的,而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既然慕容恪被冉闵多次击败的地点原本就是在平地上,可见平地根本就不是慕容恪获胜的因素,从平地引向平地,“地利”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又如何能够说成是“扬骑兵之长,选择有利战场,计夺地利”???
再如当时高开已经识破冉闵的计谋说服燕军不进入丛林,而冉闵军队已经粮食短缺“士卒饥疲”,根本就不能继续久拖不决,又如何冀望冉闵军队避战被活活拖死?况且冉闵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又如何能够说成是“恃勇轻敌,果然中计”?那么冉闵回到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恐怕还是一种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不得已之举,只是燕人一相情愿地地牵强附会成“奇谋妙计”,而后世史家也都不加分析地盲目信从,而没有进行认真的深究,实则不过是断章取义、自欺欺人而已。
2,慕容恪的兵力究竟是多少?
关于燕国军队的总人数,燕军南下前夕,“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有精兵20多万,但是燕军南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攻占了幽州全境和冀州的部分地区,得到了大批的人口以提供兵源和给养,并收编了大量后赵军队,同时又有大批杂胡投降了前燕,所有这些都足以使前燕的兵力获得极大的扩张,因而廉台之战时前燕的**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余万”。再根据史**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层前锋,一层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层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这里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3,慕容恪的“连环马”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术?
解读一下慕容恪的“连环马”,网上很多人都把它吹捧为所谓“新式武器”,但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这个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实在是太不符合实际了。首先,这些人对历史细节缺乏考证,因为《晋书》、《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也都清晰地表明,慕容恪的“连环马”并非这些人所声称的“拐子马,铁浮图”,更非某些人一厢情愿、信口开河的“三个一连”,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战阵,区别十分鲜明,不能混为一谈。后世之所谓“拐子马”,实际是两翼精锐骑兵集团冲锋的进攻战术,相当高明,《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皮绳),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而慕容恪的所谓“连环马”则是“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的被动防御方阵,移动非常困难,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也并不见得多高明,慕容恪的“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原话更是在明白不过地表明了其“连环马”其实就是一种静止防御方阵,是等待敌军前来进攻,而非主动冲锋战术,也就是用铁链把五千人马连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个无奈的笨法子,实质上就是依赖于自己的人数优势,并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前锋部队,并牺牲他们的生命充当肉盾牌,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慕容恪的5000连环马应该是密密层层、相互交织连接的严密方阵,而不可能如某些人所想当然地那样“把五千匹马连一个直线”,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把五千匹马连一个直线”,那么由于阵列太长,一旦某点被突破,即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将导致全线的崩溃,因而慕容恪只有将5000连环马前后左右相互重重连接,从而形成坚固一块的连环马铁阵,这样即使有一点被突破,也决不至于导致整个连环方阵的崩溃,从而形成了重重障碍,有效地阻挡了魏军的突围进度,那么魏军要想突破连环马方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
显然,慕容恪在这里还汲取了先前10战中由于阵形被魏军冲散而致败的教训,而在这种被铁链连在一起的情况下,即便有胆怯畏缩者一时抵挡不住想后退也根本跑不了,而只能被迫硬着头皮充当肉盾牌的牺牲品,这就防止了因为部分骑兵临阵后退躲闪、而造成阵形被魏军冲散的可能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人肉战术,也就是依靠牺牲一部分将士的性命来换取战争,实质上也是依靠绝对优势兵力构成对敌军少数步兵的重重合围,最后也是依靠人海战术,用血海把冉闵军淹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