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第7/9页)
野生QQ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再浸礼派有三位重要领袖:其一为贵族出身的人文学者格雷贝尔,1526年卒;另一位就是托马斯闵采尔,德意志农**动领袖,1527年卒;还有胡布迈尔,1528年卒,他则是摩拉维亚地区尼克尔斯堡再浸礼派的领导人。
该派认为,检验**徒信仰的标准,是看他做不做**的门徒,而**的门徒必须在灵性的再生或觉醒中加以体验;反对在信仰上使用强力,摒弃了宗教划一是保障社会和平与秩序所必需的这一古老看法。这使得他们成为首先主张政教分离的人。
加尔文宗是赞同婴儿洗的。他还强调圣灵的作为和功效,而不是什么圣灵在先、洗礼在后,只要圣灵做工,洗礼即为有效。
马丁路得同样认为洗礼中,水成为婴孩得上帝恩典的渠道,并试图为之寻找圣经的依据,按旧约,出生在以色列人家的小孩子自然成为上帝的选民,施洗约翰亦在母腹中圣灵已充满所以,婴孩是完全可以接受洗礼的。
关于洗礼是否作为圣礼的关节,并非这些宗教派系间矛盾的突出表现,而是“政教分离”。
再浸礼派的主张虽然传遍德意志、瑞士和尼德兰,在下层群众中拥有广泛影响,加入者众多,尤其在帝国仍信奉天主教的地方,再浸礼派的传播甚至取代了路德派,但是,他们也结下了更多的梁子,招致了更多的仇恨。
1529和1530年的两次帝国会议上,与会的天主教与新教两派诸侯均一致主张用古罗马惩治异端分子的法律来对付再浸礼派。
马丁路德和闵采尔并不陌生,甚至有“师生之谊”。前者在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后,闵采尔便跟随他进行宗教改革运动了。1520年,这位再浸礼派主要领袖经路德介绍,任茨维考牧师。但其后因路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支持“暴力革命”,他才不得不选择离开。至1524年德意志农民战争前夕,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其中指出闵采尔是“撒旦的工具”,并且要求封建主们对他采取“坚决的行动”。
然而闵采尔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抨击路德是“维登堡的行尸走肉”,这使得他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使之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使许多的农协秘密成立。然而起义终致失败,闵采尔的暴力斗争像胡司一样未获成功。
当然,此人亦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全因他的国家社会理论完全就是一部**主义纲领,宛如与他同名的托马斯莫尔。他的失败因此不是偶然,在这种生产力低下的封建时代,连资本主义方才萌芽,又哪里能够结出**主义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