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X小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汉时的大石本系量粗物和带壳的原粮而用。粮食粟的加工率为06;以大石量给粟一石,即等于付给加工后的粗米一小石。大小石之比例就是这样定的。
汉尺有大小之分,小尺为231厘米,由此制作的量器容积为二万毫升新莽嘉量。大尺为2772厘米,如按大尺长度,依周嘉量釜的制作规格计算:15708立方寸乘上2772厘米一寸之长的三次方,每斛石容积正在334万毫升左右。正好与之吻合。可以认为大石就是由大尺而来的。至于大石也用以量米,小石也用以量粟,两者混用不分,则是后来之事。本书中所言的石斛,非特指一般为小石斛。
四、两个特殊
特殊小量器
汉代量制在上举的大石小石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小量器,如只容12毫升的小铜勺等,这些量器既非大小量器的几分之一的畸零之数,更非所谓汉小石12万毫升的万分之一。典型的12毫升的实物是东汉时的二分铜量,此器形似小勺,长柄,柄上刻一分容黍粟六十四枚,图集92页。一分是个容量单位,“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陶宏景别录,一分之量正可容六十黍。此铜量实为二分之量,实测容水12毫升,容黍128枚和别录所云甚近。专家推断这种小铜量多为量药物之用。我认为,其来源即是古黄钟用2463厘米的九寸为黄钟之长一龠之量12毫升的十分之一古黄钟一龠容黍一千二百粒。秦汉时随着尺子变短231厘米,黄钟一龠虽已缩小至十毫升,但量药物有习惯性,仍保持用旧的与12毫升有关的量器未变。如果此种假设前提能够成立,则东汉时容六毫升的小铜量两件可视为量药物的二分之量的五倍,都与以231厘米为尺的九寸作黄钟之长,其小量器容1020毫升的铜龠、铜合、分属两个不同的量器系统,推而广之,西汉容72毫升的小铜量为六倍于二分之量;容04毫升的小铜量似为二分之量的三分之一,可能也都是量药物的专用器具。图集页78西汉还有一个18毫升的小铜量,容量略小于一合,也属特殊用途的小量器。云梦秦简传食律规定:上造以下到官佐等,食“盐廿二分升二”。专家认为,按秦汉每升容量合200毫升折算,“二十二分升二”当今18毫升,与此器容量相合图集页79。据此,这个小铜量就是量盐的特殊用具了。
大秤与小秤
尺制、容量都有大小两制,衡制是否也有大秤小秤呢从已有的资料可知,在汉代衡器确是有大小两制。大秤,即上述250克一斤,而小秤的一斤、一两只及当时大秤一斤、一两的十分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古时铢的轻重主要有两种口径:一是。一铢当重百黍汉书律历志中说“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说文中说:“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一铢也是百黍。二是“十黍之重为铢”荀子富国篇杨惊注。后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吴承洛在他书中曾引用梁时陶宏景名医别录中的话:“分剂之法,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24铢为一两。”一分既是容量单位,如以容量中所盛之黍计之,即是重量单位了。四分盛二百四十黍,以二百四十黍之重为一两24铢,即此处之一两为一般的二千四百黍重二十四铢、一两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药材的方剂的计量与一般物品的计量完全不同,用的是一杆小秤。一般称物的权衡一斤是250克,抓药的小秤一斤只重25克,一两只重15625克,一铢只重00651克。伤寒论等古医书中药方所标的两铢重量都可按这样小的比例来折算,用当时的市秤来计量就不合理。
下表将现临床用药量与以小秤所含克数折算的伤寒论中药量作一个比较。
由上可知伤寒论中用药量,以小秤所合克数来折算,数字是可信的,用之不会出人命;如不按小秤折算,伤寒论中用药动辄以数两计,再大胆的医生们也不敢用古方中的这些重药量。以十分之一的比例折算的汉代小秤有人说可能始于东汉之末,只适用于开方抓药,不适用于其它场合,如称黄金。当时黄金流通量很多,也用市秤称量,不用称药的小秤,说称量黄金与称量药材用同一杆的秤,是不正确的。汉代还有量药的小铜量,与称药用小药秤是平行的特殊量制与衡制。据武威汉简医方所载,以斤两计的药味有黄连、石膏、人参、细辛、当归等;以容量计的药味有白芷、门冬、款冬、川芎、黄芩、蜀椒、吴茱萸等。小药量和小药秤就是针对不同的药味而分别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