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西方文字是二十多个字母组成,而汉字则有成千上万个之外,还和中国古代的印刷需求有关,文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关。
中国的古代,识字读书的人太少了。
读书的门槛实在是太高,导致只有少部分的文人才有兴趣购买价格昂贵的图书。而且本来就没有太多书的情况下,简练至极的文字风格也导致了那些经典典籍字数不多,雕版印刷也花费不了太多,有时候特别短的甚至几张雕版就足够用了。也只有《礼记》这样的大部头,十万字需要的雕版上千块,耗费颇大。不过如果保存得当,雕版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不像活字印刷那样用过一次就拆散掉,下次要加印就必须重新排列。
而且雕版印刷的版面,看起来可比活字印刷的漂亮多了。
一张雕版一般都是由一个人完成,风格一致,排列整齐,而活字则是由多个匠人完成,字体大小、风格不统一不说,文字排列的时候还非常容易出现横字、倒字等情况。以至于后世专家们判断一本古籍的印刷方式时,出现类似错误往往都会成为判断为活字印刷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文人们自然更喜欢雕版印刷的版本。
当然了,上述这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并不是阻碍活字印刷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上辈子孙鹏对这个问题好奇的时候曾经专门去研究了一下,看过一些小牛们的解释,然后才发现真正的原因——太贵了!
没错,活字印刷的成本太昂贵了!
木活字和泥活字等等成本略低,但是非常容易损坏,不停更新替换的成本太高,大规模印刷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而纯手工制作金属活字的成本极为高昂,清代有个福建人曾经花费二十年时间,用二十多万两白银的代价制造了四十多万个铜活字,投入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和只要认识字母就能挑选活字的西方不同,古代汉字上万个,即使常用的也有两三千,普通匠人哪里都能认识全了?就算让识字的人去排版,光是有条理的管理、挑选那些金属活字,就需要一整套的检字方法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