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桓蒙点了点头,随即压了压手,说道:“卿等且先把信听完。”
郗迈便继续接着念。
信中言道:“不可再取洛阳,缘由有二。公虽已取宛县,然慕容瞻主力犹存,公如北上图洛,则慕容瞻势必拼死阻拦。慕容瞻,鲜卑之名将也,其人知兵,其将悍勇,试问公可有必胜之把握?此其一不可取也。
“洛阳者,我大唐之旧都,四方之通衢,洛阳一旦有事,北地必将震动,是蒲茂亦一定会抽调关中精锐,驰援洛阳。如此,即便公能够击退慕容瞻,而攻洛阳之此役,必亦然会陷入苦战或者僵持。‘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公娴熟兵法,自当知此孙子之言,是一旦陷入苦战或僵持,於战,就会大不利於公;於朝,恐亦会於公不利。此不可取之二也。”
莘迩提出了这两个不可攻取洛阳的原因。
第一个不必多说。
却是第二个为何会判断桓蒙攻洛也许会陷入僵持,而一旦陷入僵持,就会对桓蒙“於战不利”、“於朝不利”?
这是什么意思?莘迩信中没有明言,是桓蒙也好,帐中的诸吏也罢,都知道莘迩的意思何在。
先说为何“也许会陷入僵持”。
如莘迩信中所说,洛阳既是江左唐室的旧都,又是四方之通衢要道,也就是说,无论政治上的意义或者军事上的意义,对江左和蒲茂两边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果桓蒙进攻洛阳,蒲茂就绝对会调派关中的秦军急往驰援,这样一来,攻洛此战自然而然就很可能会陷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