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瑜的长篇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80年代中后期,全国人民还在改革开放的泥泞道路上滚打摸爬时,西语村就走出了自已的产业路子——以煤炭企业为主导,坐山吃山。全国人民还在为吃穿愁苦、为生计奔波、为口粮劳苦时,煤炭资源丰富的西语村产值过亿,是当时川省为数不多的亿元村之一。
煤矿企业形成产业链带动附加产业发展,西语村还有洗煤场、炼焦场、几十辆重载大卡车和近百台轻型卡车的煤炭运输队伍、煤炭集散分拣中心、县城里有办事处和对外联络处……络绎不绝的运煤卡车和一溜烟跑过的几辆气派的越野小轿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峭壁公路,常年在西语村大山里进出。大车不断向外运输煤炭,小车不断向大山运输票子和女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的20年间,就读于西语乡初中学校,长得有一点漂亮、稍有几分姿色的校花和班花,因为西语村煤炭多、煤老板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漂亮女生们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就像那百余辆向外络绎不绝运输煤炭的卡车一样,她们也络绎不绝的嫁到了该村,其中还包括其他乡镇和小县城里的漂亮女孩。
埋藏于地下的煤炭资源没被开采出来之前,居住在大山中西语村的男人和女人,生活是非常困苦和艰辛的。那个时侯,大山脚下最平常普通、长相最一般的女子,都不情愿嫁往山上。
西语村几乎没有农田,山地土壤“瘦”、薄,即“土无三寸厚,庄稼种在石头缝”。长年累月,西语村大人孩子吃的是红薯和玉米面煮的“包谷羹”。
山上山下的女孩子谈婚论嫁时,都选择嫁往山脚下农田多的平原大坝,因为农田多的地方有大米饭吃。那时侯,大山中西语村的男人们讨媳妇简直如登天,让人望尘莫及。作者:黄晓瑜(四川邻水)
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语村四五十岁的男人群L绝大部分是光棍。
那个年代,在西语村光棍汉“部落”里,还传唱着一首自编的“山歌”:“那时我到你家里来,刹(穿)双半截鞋,你把我推开耶,我还是要跑过来;那时我往你床边走,像条饿母狗,你鞭子打我耶,我还是要爬上来……”这首“山歌”教导大山里的穷小伙们找媳妇时,要有“藠头脸,‘万层’厚”的“不要脸”……年轻男子找另一半时,长辈常跟他们灌输,“就像在猪儿市场卖猪崽一样,管他瘸子、跛子,把后脚提起来看看,只要是只能下(生)崽子的‘母猪’仔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