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工作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略群小说www.luequ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章:问道诸生
此后的几日,林砚之与苏妙言常常结伴漫步于江畔,探讨诗词与佛法禅理。一日,他们遇见一位老儒生,正拄着藜杖,静静地立于江畔,凝视着江水。老儒生见二人谈论千江月及《证道歌》之妙,便缓缓走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老儒生捋着花白的胡须,缓缓说道:依儒家的观点,这‘千江月’及与之相关的禅意,乃是‘致中和’的境界。心正则月现,正如《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先修身,方能心明,心明而后能见性,性见则江月自然映照。从儒家角度看,这‘一月普现一切水’,可理解为‘仁’的理念,‘仁’如同那普照一切水的月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应普遍体现在万事万物与日常行为之中。而‘一切水月一月摄’,则表示世间诸多符合‘仁’的行为与表现,归根结底都源于‘仁’这个根本。
林砚之恭敬地请教: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世间纷扰繁杂,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性,让心中常映江月,坚守‘仁’念呢老儒生微笑着指向江水,说道:你看这江水,无论遭遇泥沙俱下的浑浊,还是清风徐来的平静,始终奔腾东流,从未改变。修身亦是如此,不为外物所扰,坚守本心,以‘仁’为准则,便是修行之道。面对世间万象,皆以‘仁’待之,不偏不倚,这便是在践行‘千江月’与‘一月普现一切水’的真意。
苏妙言点头称是:先生说得甚是精妙,这江月无论江水清浊,始终高悬映照。就如同我们的心,若能坚守正道,以‘仁’存心,不为外界所动,便能如江映月,明心见性,让‘仁’的光辉,如同那月亮的映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一切水月一月摄’。
又一日,林砚之与苏妙言遇见一位卖菜的老妪,她挎着竹篮,篮中的蔬菜还带着清晨的露珠,鲜嫩欲滴。老妪见二人正对着江月交谈,便停下脚步,笑道:小娘子、公子,这月亮可真好看哩!我每日卖菜,路过这江边,都要瞧上两眼,心里就觉着亮堂。
林砚之微笑着问道:阿婆,您可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还有‘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些说法老妪摇了摇头,憨厚地笑道:老身不识字,不懂什么文墨和大道理。但俺知道,这月亮照着江水,江里就有月亮,照着我这菜篮,这菜看着也好看哩。俺每天卖菜,都想着给大伙挑最新鲜的,让大家吃得开心,俺心里就踏实。
苏妙言轻声说道:阿婆虽然不懂这偈语与禅意,却已然悟得了其中的真机。这月自在人心,阿婆心中的善良与为他人着想,便是那‘水’,能映出心中的明月。从佛法角度看,阿婆以善念对待他人,这善念如同那普照一切的月亮,体现在卖菜这日常小事中,正是‘一月普现一切水’。而阿婆日复一日坚持这份善念,众多善举皆源于这一颗善良本心,恰似‘一切水月一月摄’。
不久之后,他们遇到一位道人,身着羽衣鹤氅,神态悠然,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道人听闻他们谈论千江月与《证道歌》的妙义,便双手合十,说道:这‘千江月’与‘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寓意着法界一如,众生皆具佛性,犹如江中有水,遇月则现。修行之人,应当领悟此性,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见月忘江,方能见性明心。在道家看来,这‘一月’可视为‘道’,‘道’无所不在,普现于世间万物,即‘一月普现一切水’。而万物虽各有不同表现,但其本质皆源于‘道’,正如‘一切水月一月摄’。